肺结节,已经成了“国民阴影”。
江湖上有句话,只要你老板肯出钱,肯给你买个包含CT的豪华体检套餐,你就可能查出一种病——
肺结节
一点不夸张。
年10月,江苏常熟农商银行金融科技总部年度体检中,人左右,检出肺结节的员工,高达人。
比例之高,引发热议。
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中国的肺结节“患者”已超过1亿。
出于对肺癌的恐惧,很多人查出肺结节,日夜焦虑,最后一切了断。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只要你活得够久,你的肺,总会长结节。
90%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不用管的。
如此高的良性概率,和每年以万计的手术量,一对比,让人不寒而栗:
切掉一部分肺,不是剪掉一点指甲那么简单。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上了手术台,白挨那一刀?
这些恐癌焦虑,到底是谁制造的?
01三位医生,三种看法,进退两难
查出肺结节,几乎是每个拼命职场人的宿命。35岁的梁勇,是广州一科技企业高管。去年底员工体检,公司第一次加入低剂量螺旋CT(LDCT)检查。谁知,福利变惊吓:查出了肺小结节!在老婆的催促下,医院做了薄层CT(HRCT)复查。复查报告写着——一个6毫米×5毫米磨玻璃结节。三个实性结节,最大的为3毫米×3毫米。不排除AAH(肺部非典型腺瘤性增生)、AIS(肺部原位癌)。报告上每个专业术语,仿佛都在指向最坏的可能——肺癌。无边恐惧。但曲折的就医经历,才真正开始。医院的肺结节门诊,他坐20多个地铁站,跑到偏远的院区看。那位年轻的主治医生,看完报告,沉默了一下,拿着影像诊断书,先是用笔在纸上划了几下,然后再用笔尖点了点“肿瘤”两字:考虑这个,建议切除,可以安排住院。梁勇感觉自己心肝都在颤抖。在来看医生之前,他已查阅无数关于肺结节的资料。几乎能背下来:肺结节的手术指征是什么,比如大小、密度、实性成分等。“指南不是说要8毫米,才开刀吗?”医生一时语塞。出于直觉,梁勇觉得医生似乎在有意掩饰什么。果断放弃。两天后,又挂上另一位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的号。这位医生说:现在还看不出良恶性,虽然存在血管穿行,提示肺癌概率上升,但可以再观察一两年。意见截然不同,梁勇听傻了。他又找朋友引荐,医院的副院长。副院长上来就问:“你之前在××医院看,是不是叫你做手术?”言下之意,医院为追求手术量,过度治疗,已名声在外。副院长建议“观察”,口服消炎药。“观察”的日子,梁勇觉得就像慢性处刑。家里有四位老人要照顾,两个小孩才刚上小学,万一……怎么办?资料看得越多,越焦虑。他出现了躯体症状,胸闷、疲惫,毫无食欲,一夜一夜地失眠。短短几个月,体重掉了20斤。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三个月后再复查,居然是,炎性结节!要不是后面多问几个医生,他这会已经躺上手术台了!庆幸之余,他又万分不解:为什么小小一个肺结节,要不要做手术,都有那么多说法?是真说不清,还是别的原因?02肺结节只是肺里的“雀斑”
不是病
一个答案是肯定的——肺结节,不等于肺癌!研究指出,9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恶性概率不到5%。近几年,各医院胸外科结节病人络绎不绝,医院专门开设了“肺结节门诊”。方文涛是胸外科权威,年手术量近千台,也是《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制定专家之一。他医院,在胸腺肿瘤的临床诊治和研究上,一直领跑于全国。▲方文涛
但近几年来,他忙着做一件事:劝退想做手术的肺结节病人。“没有人的脸上是完全干净的,人年纪大了,脸上会长斑,肺部也一样,也会‘长斑’。”有些炎症所致的,下次复查时,可能就消失了,有的也只是肺结核痊愈后留下的钙化灶。一般建议,首次发现肺结节,先不用慌张、更不用着急手术;医生会根据肺结节的不同类型,结合病人的情况,跟踪观察。如果其间出现变化,诸如肺结节增大,或磨玻璃结节的实性成分增加等,才考虑手术。甚至,即便是人们最闻之丧胆的一种结节——“磨玻璃结节”,也不用过于担心。▲来源:胸外科医生王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