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很小,一般来说它们的直径只有0.毫米左右,以至于在常规的显微镜下都看不见。当病毒进入我们身体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感受不到,但是它们逃不过免疫系统的眼睛。就在病毒入侵我们的细胞之后,免疫系统就立即开始和病毒们开展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个病毒导致的病死率很可能会低于10%,也就是说90%以上(如果考虑到没有症状的感染者,这个比例会更高)能够康复。这样高的康复率当然部分归功于医护人员的努力,但其中最主要的功劳还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那么,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对付病毒的呢?
让我们从病毒入侵开始说起。
当病毒进入我们的细胞,比如冠状病毒进入呼吸系统里的上皮细胞后,这些细胞本身就会感知到并且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产生干扰素和释放炎性因子。
干扰素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它能干扰病毒的繁殖。干扰素本身并不和病毒直接发生作用,而是作为一种信号启动抵抗病毒的程序。被感染病毒的细胞释放的干扰素可以和细胞(包括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周围其它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然后让这些细胞产生一些可以抑制病毒繁殖的分子。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一家人被强盗侵犯,这家人大声喊“有强盗了”,这样一个村庄都知道了并各自做好应对的准备。干扰素的作用就有些像“有强盗了”这个警报信号。
如果把干扰素比喻成警报信号,那么炎性因子就好比求救信号。
要知道,一般来说病毒感染的细胞,比如上皮细胞,都不是免疫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不是对付病毒。好比村民的主要工作是种地,强盗入侵的时候他们也会奋力反击,但一般无法和训练有素的强盗抗衡。所以,仅靠这些被感染的细胞来和病毒做斗争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必须得到免疫细胞的帮助。于是它们释放出炎性因子,呼唤免疫细胞的到来。就好像村民打不过强盗的时候,他们会拨报警一样。
应召而来的免疫细胞有很多种,好比专业警察,各司其职而且非常职业。比如其中一种是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它是专业的干扰素生产者,产生的大量干扰素可以进一步加强细胞抑制病毒繁殖的能力。再比如巨噬细胞能够产生多种致热的分子,让我们身体的温度上升,从而抑制病毒的繁殖。于是我们发烧了。
另一个重要的抵抗病毒的免疫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顾名思义,自然杀伤细胞就是天生的杀手,它们通常在血液里流动巡逻,当发现危险信号时就会迅速赶到现场,消灭感染了病毒的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的到来能够大大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但这仅仅也还是我们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的手段的一部分,而且是开始阶段而且效率比较低的一部分。当这些不能控制病毒的时候,免疫系统会启动后面更厉害的武器。
后面的武器更厉害,是因为在两个方面升级了。
一方面是特异性,也就是针对病毒的武器的特异性。上面提到的武器,比如干扰素、发烧、自然杀伤细胞都不是特异的,也就是说哪个病毒来了都一样,基本上是常规操作。这种特异性低的武器效率一般不可能威力很大,要不然可能会伤及无辜。
那么特异性的武器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胞毒性T细胞,另外一种是抗体。
病毒一般都躲在细胞里,细胞毒性T细胞就是对付细胞里面的病毒的。它们能够敏感而且特异性地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将它们连同里面的病毒一起消灭。
当病毒在细胞外面的时候,比如还没有来得及进入细胞或者刚从感染的细胞里跑出来,针对病毒的特异抗体要大显身手了。一方面,这些抗体能够将病毒封闭住,不让它们感染细胞;另一方面,抗体也能帮助把病毒清除掉。
所以,无论病毒是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免疫系统都可以让它们在空间层面无处可逃。
除了特异性外,抗体和T细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记忆性。也就是说,一个病毒入侵后,免疫系统除了产生针对它的抗体和T细胞外,还能准确地记住它。以后当这个病毒再次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就能很快把它们识别出来,很快地产生抗体和T细胞迅速将病毒消灭。
这种记忆性能保持很多年,甚至终生。正是根据免疫系统有记忆的特点,科学家开发出来种种疫苗,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在人没有感染病原体之前就有了记忆,从而预防可能的疾病。
所以,从时间层面上来说,当病毒感染了细胞之后。被感染的细胞就会马上分泌一些免疫分子,包括警告信号(干扰素)和求救信号(炎性因子);然后免疫细胞就会应召前来,对病毒进行专业的打击;如果这些还不足以控制病毒,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的后天免疫系统就会启动,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而这些T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可能维持终生。
总之,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打击无处不在。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了:既然免疫系统这么厉害,为什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还能让我们生病、甚至让人死亡呢?
这个问题很关键,也是一个好问题,答案在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病毒在免疫系统的打击下不会轻易束手就擒。为了自己的生存,病毒会想方设法去对付我们的免疫系统。
举个例子,致病性强的冠状病毒(比如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也很可能)在感染我们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后,它们有办法抑制和延迟上皮细胞产生干扰素这个警报信号。等到警报拉响的时候,这些病毒已经繁衍得有了相当得规模。
另外一方面,在病毒感染后我们生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不仅仅是病毒对我们身体的直接破坏导致的,相当一大部分症状是因为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造成的。比如发烧是免疫系统控制免疫系统的手段,炎症则是免疫细胞在感染处集合并与病毒作战,至于组织损伤更多的时候也是免疫系统为了攻击病毒而不得已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
总之,当病毒进入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就会迅速启动和病毒的战争。这种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几个关键的因素,包括病毒的致病能力,感染病毒的数量,以及我们自己的免疫力。
对于病毒的致病能力,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和感染病毒的数量,避免和潜在的感染源接触。
那要如何预防呢?
公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会。
1
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外科口罩。
2
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份的免洗洗手液。
3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4
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调整或取消出行计划。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尽量减少相互接触。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5
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14天内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就诊排查诊治,根据要求进行医学观察或隔离。
6
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7
杜绝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说我是一个密切接触者,该怎么办?
不用恐慌,积极配合,按照疾控部门要求进行医学观察,维护自身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纳入了乙类传染病,为什么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及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
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是出于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考虑。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发现的病原,传播力和毒力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而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传染病。
采取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等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有利于迅速有效控制疫情。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负责人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最近在手机上经常能看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信息,身边好多人出门都戴了口罩,到底管不管用?到底该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这些事,你该知道!
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要保持室内定期通风的习惯,即便是在北方,在冬季也建议短时间的开窗通风。
出现了发热或者咳嗽症状时,建议一定要戴口罩,提倡口罩文明,打喷嚏要用手绢或者纸捂住口鼻。
勤洗手,如果不小心用手捂住口鼻打喷嚏之后一定要先洗手,不要没洗手就揉眼睛或者接触黏膜的部位。
最近有些不舒服,咳嗽、发烧,该不会是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吧?太可怕了!赶紧上网查查,找点药吃。
打住!上网查,自己找药吃都不靠谱!
怀疑自己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疑似症状怎么办?
建议不要按照网上的建议自己吃药,或者觉得扛两天就好了,医院。当出现咳嗽、发烧症状时,现阶段医院寻求医生的正确诊疗帮助。
医院都设有发热门诊,即便到普通的门诊,也会有专业医务人员量体温,发现病人有体温升高情况,会提示戴口罩,并引导到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因为这个季节也是其他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如排除明确的其他呼吸道疾病,有高度怀疑的会进行隔离和观察,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进行明确诊断。
即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在接诊时也会进行初步筛查,详细记录发热病人信息,高度怀疑的会转诊到具备诊疗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从临床表现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状少见。
一半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等临床症状,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影像学表现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除影像学表现外,患者还可出现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D二聚体升高,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出现哪些症状可判断疑似感染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肺炎,人群对这种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具有人群易感性,如果接触病毒数量大,或机体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极易出现感染。
根据前期诊治经验,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患者发热的同时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判断为疑似病例。
在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nCoV核酸阳性,就可确诊。
对于所有疑似病例,需要就地医学隔离,对于轻症患者,可在门诊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所有回家观察的患者都应该要求其一旦出现任何疾病的恶化表医院集中治疗。重症病例者、危重症病例者,需住院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需要鉴别的疾病由于此种肺炎患者往往有发热,双肺弥漫性、浸润性病变,首先需要与其他类型肺炎进行鉴别,例如细菌性肺炎,或支原体、衣原体肺炎等非病毒性肺炎,但细菌性肺炎患者往往血象较高,且以单肺为主,咳嗽时可有脓痰;其次,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相鉴别。很多病毒都会引起肺炎,例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都可以引起肺炎,但这些病毒感染引起肺炎概率相对较低,数量相对较少,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肺炎几率较高,传染性较其他病毒性肺炎强;另外,还需要与间质性肺疾病尤其是急性间质性肺炎相鉴别,主要从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等来进行鉴别。
这种病怎么对症下药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避免盲目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尤其是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对于轻症患者,建议根据患者病情静脉或口服给予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菌药物,如莫西沙星或阿奇霉素。
对于重症或危重患者,给予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以治疗所有可能的病原体。
对于脓毒症患者,应在初次患者评估后一小时内给予抗微生物药物。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毒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可能导致病毒播撒,另一方面其可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有利于改善缺氧、呼吸窘迫症状,除非特殊原因,应避免常规皮质类固醇使用。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3-5天)使用糖皮质激素。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药物。
若有地方性流行病学史或其他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旅行史或接触动物流感病毒)时,经验疗法应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或者膜融合抑制剂(阿比多尔)。
这些人感染后发病更严重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
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当然,很多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以后因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ARDS或脓毒症表现,也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出院后还要按时随访目前有部分患者已经治疗好转出院,尤其是轻症患者,在出院之前,要常规进行核酸检测,连续2天核酸检测阴性,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可以考虑出院,定期随访。在随访中要注意防范再次出现感染,并居家隔离一段时间,以保证病情完全康复。
医生提醒:乏力气短要特别重视老年朋友要尤其注意防范呼吸内科主任赵建平强调,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隔离是第一位。一旦发现自己有症状,一定要减少外出,居家隔离,与他人接触时要保持一米的距离。对于新冠病毒,发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38.5℃以上持续了两三天,一定要去发热门诊。要注意的是,少数病人没有发烧症状,如果乏力气短,也要尽早到发热门诊就诊。
急诊ICU主任李树生曾经参加过非典战役。他提醒,尽管新冠病毒疫情形势严峻,散发病人越来越多,但比起年,如今各项技术手段已不可同日而语,市民不用过于恐慌。目前重症病人主要是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所以老年朋友尤其要防范,减少聚会,注意开窗通风,戴口罩,勤洗手洗脸。
防范新型肺炎48字守则新型冠状病毒-nCoV
1.传染源:自然宿主蝙蝠,中间宿主未知,人应该也算是中间宿主。
2.症状:发热、干咳、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难。重症者进展迅速,数日内即可出现急性呼吸衰竭、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3.提醒家长和学生做好防护,请参考以下图例。
目前,流行的不只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呼吸道侵入你的身体。如果你担心自己被感染了,请不要着急,小编为你准整理了一份居家观察不完全指北,帮助你进行居家观察。为什么要居家观察?呼吸道病毒经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尽量不到人群聚集和空气流通不畅的场合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轻症患者在家隔离观察,医院打针一样,而且在家休息好、伙食好,更利于病毒感染的康复。谁需要居家观察?2周内去过武汉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武汉及周边地区2周内接触过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有咽痛、轻微干咳、乏力,发热低于38℃,可自行退热,没有呼吸困难居家观察些什么?监测体温,每天2次。自己有没有新出现的咽痛、干咳、乏力症状家中有没有其他人出现类似症状或者发热。如果出现呼吸不畅,最好记录每分钟呼吸的次数。现在手机有各种APP可以帮助记录数据,还有智能设备可以测心率,这下又有理由和手机腻在一起了。家人如何避免感染?减少与家人的接触机会有多套房的患者,最好独居。无多套房患者要独居一室,关门,不要与其他人共享卫生间,或者使用卫生间后做必要的清洁和消毒。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的暴露咳嗽、打喷时,用手或纸巾掩住口鼻,如果吐痰,用纸巾包裹后再扔进垃圾桶。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居家消毒都有些什么方法?煮沸: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就能被杀死,所以食物一定要煮熟再吃。酒精:酒精能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凝固。消毒皮肤可使用75%医用酒精。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剂能有效消毒杀菌,直接稀释后装在塑料壶喷洒即可进行消毒杀菌,但需要注意避开食物和餐具。适用于桌、椅、床、墙面、地板等。漂白粉:漂白粉能使细菌的酶失去活性导致死亡,是非常有效的消毒杀菌法。在桌椅、床、地板、墙面等使用1-3%漂白水(漂白粉加清水)用抹布擦拭即可达到消毒目的。天然紫外线:天然紫外线就是太阳光,杀菌效果可是不容忽视。适用于室内空气、衣物、毛绒玩具、被等空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常通风换气是必要的,尤其在秋冬天气,别因为寒冷而忽视了通风。若情况变化或家人出现不适怎么办?及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带好居家观察记录的内容就诊时主动向医生提供2周内外出或者与发热患者接触的信息配合医生完成血液和咽拭子等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血常规、甲流及乙流病毒筛查等病毒感染以后有无特效药治疗?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针对甲型流感病毒,可使用奥司他韦。除了特效药物,注意休息、均衡营养、保持情绪稳定也是快速康复必不可少的因素。特别提示:不建议轻症患者住院,医院重症患者居多,会导致交叉感染,对康复不利。此外,医院的隔离患者不允许探视,家属会人心惶惶。最后,呼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身边的人,尽量别往发热门诊扎堆!-END-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