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七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陈彤宇
世间无所谓伟大,只有普通人迎接的巨大挑战
」人物介绍陈彤宇,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擅长胸部微创手术(肺叶、肺段切除,食管手术,纵隔肿瘤等);心血管手术(冠脉搭桥术、心瓣膜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二十多年临床工作中,在不插管胸腔镜肺部手术及恶性胸水温热化疗方面颇有造诣。目前主持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局级在研项目3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第一作者论文十余篇。1从医之路
“我们这一届医学生,是二医大最后一届六年制本科,很幸福。”三十多年后,当陈彤宇追忆往昔的时候,眼角眉梢还是流露出满足感。年,陈彤宇出生于上海,受身为妇产科医生的母亲影响,高中毕业以后,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于成绩出色,被分到“留学生小班”——和他一同学习的,是同一届应考生里分数最高的14名学生和7个留学生,用班主任的话说,这个班上的中国学生,都是带着使命的。陈彤宇所说的幸福,也是大学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过王振义、张圣道、王一飞等医学大家的亲自指点,这种幸福感,直到现在还令他犹有回甘。“实习的时候,耳闻目睹大师们的临床思维、言谈举止、工作作风,比如王振义教授,如果次日要去教学查房,哪怕再忙,前一晚上一定会把所有病人资料详详细细看一遍,查房的时候,常常把学生问得羞愧难当,这种高度严谨的作风,令吾辈汗颜。”在实习期间,陈彤宇随身带着一本书,形影不离。这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手册》,他爱如至宝。“其实,这本手册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上海这些医学大家临床的手稿,包括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与他们自己的独到观点。一书在手,含英咀华,比照临床,似乎和大师在对话。”毕业后,陈彤宇被分配医院胸外科,开始了一位外科医生最初的起步。“这一步路,我又是幸福的。一方面,心胸外科是外科手术中的巅峰,得偿我愿;而另一方面,当时九院胸外科主任方医院调任的,年,亚洲第一例心医院心胸外科张世泽主任完成,方教授正是张主任的助手,他刀法精湛,经验丰富,所以,进入九院心胸外科,有一种亲切感。”陈彤宇开始了严格的住院医师的培训,那时,医院沿用60年代的培养模式,九院报到后不久,医院普外科轮转。方立德教授对他说:“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胸外科医生,就必须要精通普外科的基础。”就这样,医院轮转了一年,在结课时期,他甚至有幸作为第一助手,与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张圣道教授同台完成了一台胆囊切除教学手术。“老师的教学手术别开生面,将基础内容和操作方法相结合,一边做一边教,这样的授课方式,令人收获颇多。”在第一轮的轮转后,陈彤宇回到九院,开启了住院医师的漫长道路。“光是剪线,就剪了二年。”陈彤宇笑道。住院医生头两年他几乎参与科里所有手术,能做的事却单调而重复:观摩手术,帮助剪线。若干年后,他才意识到,这种最基础功夫的训练,是培养眼界、视野、定力和耐心。“能真正阅读一台手术,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剪线看似枯燥,却有其道理,即使最简单的一剪,也必须全神贯注。”年起开始任科住院总,在这阶段一年半里,陈彤宇从周一到周五,医院,白天在手术室,晚上值班。起先,所有的手术都是主任教课式的进行,之后是让主治医生带教,最后,主任又会来复盘考核。“在反复观看手术后,可以把整个手术步骤,像放电影一样精准地在脑海中重播。这种严苛的培养模式放在当下,依旧很有价值,想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外科医生,多年的沉淀,才能水滴石穿。”除了熟悉手术以外,作为住院医师的陈彤宇,“啃”了两本“大骨头”,一本是顾恺时主编的《胸心外科手术学(第一版)》,另一本是吴英恺院士的《胸部外科学》,每隔一段时间,方立德教授总会提出要看一看陈彤宇读过的书,陈彤宇当然没有让他失望过,他用各类颜色的笔,在字里行间划过自己的领悟。年,陈彤宇终于迎来了自己主刀的第一台手术。这是一台食管癌手术,虽然已经观摩了老师和同事不计其数的这类手术,自认为熟到不能再熟了,但真正进行时,考验细节的时刻到了:面对很长的血管钳,操作手要从什么方向进入;缝合的位置怎样才算精准……那场手术,他比老师多花了一倍时间,总算顺利完成。方教授点点头说:“你放心,前三台手术,我一定要让你做的很满意,那样你才有信心。”根基打牢了,自此,陈彤宇迈开脚步。他对于心胸外科的手术是痴迷的,囿于九院无法开展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年,医院心胸外科成了他的下一站。彼时,陈彤宇的胸腔手术已经娴熟,但在心脏外科手术,他依然是一名新兵,他开始从头学习心脏手术。从此,陈彤宇与心胸外科的周嘉主任,结下不解之缘。2遇见“周师父”“那是我的第二位师父。”陈彤宇说。周嘉教授,时任医院东院心胸外科主任,手术台上,特点是胆大心细,而且富有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年,他在仁济东院完成了上海浦东地区第一台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作为一位优秀的心胸外科医生,周嘉教授决定放手一搏。那台手术,他4天4夜守在病人身边,使病人转危为安。“而老师的心细体现在,他会把术前术后每一件事都考虑周全,准备好这一切,万无一失,再去进行。而且,周嘉教授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把团队融合起来,每个人都能够用心做好自己的事,知人善用,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彼时,医院的心胸外科正在开展一项外科手术上具有石破天惊意义的实践,周嘉教授是主导者。这项实践便是,针药复合麻醉心内直视手术。针刺麻醉在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下,中医和西医相互学习。了解到针刺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各种痛症后,年8月30日,医院首次在扁桃体摘除术中采用针刺双侧合谷穴的方法,在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成功,开辟了针刺麻醉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随后,全国各地都开始尝试将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各种小型手术当中。年,上海第一结核病院胸外科在主任裘德懋教授带领下,联合麻醉科和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的针灸医生,进行了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针刺麻醉这一技术可以应用到大型手术当中,从而促进了全国多家单位探寻针刺麻醉技术在各大、中、小型手术中的实践与应用。其中,整个上海市就将针刺麻醉拓展到颅脑肿瘤切除、全喉切除、脾胃次全切除、甲状腺次全切除、剖腹产和子宫次全切除等手术中。年7月,新华社报道了针刺麻醉获得成功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针刺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肺叶切除手术,从而以针刺麻醉为契机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针灸热潮,推动了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年,针刺麻醉工作达到高潮,全国采用针刺麻醉进行的外科手术总量达到余万例,涉及手术种类近种。大量的临床探索和研究证明针刺麻醉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生理干扰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随着临床工作大量开展和深入,逐渐认识到单纯针刺麻醉下施行手术存在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开始探讨针药复合麻醉,经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可显著增强镇痛效果,由此开始了针刺麻醉新的一页。至“九五”(年—年)期间,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进行了国家“九五”攻关专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优势,揭示了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这一时期,针药复合麻醉逐渐成为针刺麻醉的主流,包含了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和针刺复合全麻3个方面,不但加强了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还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针刺麻醉手术下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在医院,陈彤宇配合他的老师周嘉教授,做过不少这样的手术。“周教授对这项技术情有独钟,我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彤宇说。5年7月,医院再次开展针药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将针刺麻醉用于心脏二尖瓣成形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并获得成功。其中针刺麻醉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被英国BBC制作的《替代疗法:针灸》收录并播出,又一次引起国际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