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华正茂到鬓角斑白,尚好珍和结核病打了整整40年交道,在她的治疗下,数以万计的结核病人获得了生命和精神上的重生,重新融入到家庭和社会当中。
年,25岁的尚好珍怀揣着满腔热忱和昂扬斗志,来到当医院(现已合并至新医院),从事结核内科临床工作。结核病具有传染性,这个科室让不少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望而却步。年轻的尚好珍没有丝毫畏惧和退却,她坚守在结核病防治一线,一干就是40年。即便她早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医院和科室的需要,让她无法毅然离开。
是什么让尚好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尚好珍还清楚的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健康意识、卫生习惯比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很容易染上结核病,死亡率也很高。她亲眼见到,一家六口人无一幸免,全部感染结核病。因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年轻的母亲选择了放弃治疗。尚好珍当时就暗下决心,要攻克结核病的难题,让结核病人都能够重获健康。
然而工作仅仅两年,尚好珍就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刚参加工作,每天都接触结核病人,再加上比较劳累,更容易患病。”当时尚好珍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万般无奈下,她选择了人工流产。
亲身经历让尚好珍对结核病的治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减轻病人痛苦,为了科室的发展,她潜心钻研。“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是抗痨、抽水加激素,定期抽水不仅费时费力,还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而激素更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从年开始,医院结核病大病区主任,她开始创新,把静脉导管置入胸腔持续引流,不用激素,不仅病症恢复得比较快,也减少了副作用。
随后,尚好珍又在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取得了科研突破。她研发出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脑,通过置换出大量脑脊液,清除大量炎性渗出物,减少其对脑膜的刺激。同时,能够迅速降低颅压,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改善脑脊液循环,有利于脑脊液吸收。
这两项科研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弥补了新医院在结核病科研方面的空白,还极大缓解了患者的疾苦。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仁爱的情怀。让尚好珍记忆犹新的是一个18岁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该患者四处求医后,到一附院结核病科时已经失明、失语,陷入昏迷。因为家里为了给他看病已经倾家荡产,尚好珍一边尽心治疗,一边号召科室为他捐款。然而,来得太晚了,病情太重,患者最终离世。尚好珍非常惋惜,她说如果结医院就医,采取规范治疗,很大程度上都能恢复健康。
选择了医生的职业,选择了结核病专业,无论多忙多累,尚好珍从不言悔,她说只要还在岗位上一天,就要为患者、为医院付出自己的心血和努力。
专家简介
尚好珍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主任医师。曾任结核科主任兼结核四病区主任,结研所所长,中国防痨协会理事。从事结核病专业40年,致力于耐多药结核病诊治研究,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肺科急症及合并症的诊治。开展了结核性脑膜炎高颅压侧脑室引流,脑脊液置换椎管注药达到省内领先;开展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包裹治疗的技术创新,导管置入胸膜腔缓慢持续引流胸腔积液炎性物质,有效抑制了包裹的发生,缩短了病程,减轻病人的负担。该两项技术创新均获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二等奖。40年的结核病临床工作目睹了一些重症结核病晚期病人生命危险,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健康之路漫长,医者父母心的使命时刻在鞭策自己,要加强责任心,所以不懈的努力治愈了无数的危重病人,得到病人、同事、领导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医院授予杰出人物;年被授予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年被授予新乡十大名医提名奖。
作者:丁艳冰
图片:丁艳冰
编辑:段桂洪
本期编辑:弥庆宇
责任编辑:闫大海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