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
时过境迁,再看当初文字时自然更感到有不少瑕疵,难免不尽人意;当下的青年也已远离战火多年,恐难以体察其中所蕴的我这个老战士的兵情兵意了。
但我还是尽自己所能将它细理一遍,还是希冀某个适当时刻能将其付梓,以期让我这些个人记忆终能成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哪怕是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珠。
火花集
一个老兵的战斗经历
申松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战地诗稿,是一位亲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的遗著。
作者于年投身革命,入冀鲁豫边区抗日三中就读,年分配至冀鲁豫军区某团任文化教员,曾参加过解放长垣、开封、曹县等对日伪军作战;解放战争期间在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二野一纵任连队指导员,参加过平汉作战、进军东北、再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等战役战斗。年12月,在淮海战役总攻双堆集的战斗中,作者率突击队冲锋在前而身负重伤,作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转业地方工作。在5年戎马岁月中,作者不仅英勇作战屡立战功,每遇大小战役或战略转移、驻训整军教育等等,还都以通俗的诗体写下一些言简意赅的日记,其中有对战斗场景的真实描写,有对我军将士英勇壮举的热情讴歌,有部队日常生活的趣人趣事,更有作者从一位懵懂少年经战火洗礼而成长为我军优秀基层指挥员的心路历程。
目录
写在前面
一、参军
二、司令员
三、换军服
四、第一课
五、学英雄
六、簸箕战
七、西征东战
八、少英营长
九、沙窝阻击战
十、悼王团长
十一、平汉战役
十二、到冀中
十三、过平津路
十四、入党
十五、初次登山
十六、过八脖山
十七、暖冬
十八、保卫承德
十九、石头砸狗
二十、凌源温泉
二十一、攻打红石车站
二十二、破铁道
二十三、四族一家
二十四、蒙古妈妈救小李
二十五、剿匪入深山
二十六、司号员
二十七、到晋察
二十八、宣化访园农
二十九、盖友
三十、巧战马宝泉
三十一、盖友再立功
三十二、换武器
三十三、回到冀鲁豫
三十四、骑兵团
三十五、再克曹县
三十六、奇袭老田庵
三十七、不速之客
三十八、豫北攻势
三十九、一罐鸡蛋
四十、宿营规矩
四十一、渡黄反攻
四十二、攻克郓城
四十三、钢铁战士爱攻坚
四十四、一根扁担
四十五、鲁西南战役
四十六、舂米歌
四十七、练投弹
四十八、釜底抽薪
四十九、过黄泛区
五十、狭路相逢勇者胜
五十一、千里跃进
五十二、九月江淮
五十三、高山铺战斗
五十四、悼郭友全同志
五十五、担架兵
五十六、白手夺枪
五十七、捷报频传
五十八、“牵牛”
五十九、红军妈妈
六十、风雪大别山
六十一、遭遇战
六十二、涉淮歼敌
六十三、解放汝南
六十四、邓政委给咱指北针
六十五、驰骋中原
六十六、血债血偿
六十七、姚庄歼匪
六十八、共产党员好榜样
六十九、家乡来信
七十、全家都荣光
七十一、新式整军
七十二、整党有感
七十三、学文化
七十四、解放郑州
七十五、东进
七十六、瓮中捉鳖
七十七、近战逞威
七十八、悼李德贵同志
七十九、割成小块把敌餐
八十、炊事班
八十一、创造集锦
八十二、淮海战役赞
八十三、忆营长
八十四、白衣战士
八十五、医院所见
八十六、负伤杂忆
父亲和他的《火花集》(代后记)
附录1思念父亲
附录2父亲的拐杖
附录3梦·父亲·泰山
写在前面
我十五岁入冀鲁豫抗日三中学习,十七岁参加八路军,党和部队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革命战士和光荣的共产党员。参军后,一直生活在战斗连队里,亲历过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中许多大小战役,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伟大军队的优良传统哺育着我成长,无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绩,鼓舞着我英勇战斗、奋进不息。
淮海战役我负了重伤,在向黄维集团困守的双堆集发起总攻时被炮弹炸中,头部和全身伤口多达数十处,血流殆尽。经战友奋身救护和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我在昏迷五日后方得苏醒,意识虽恢复却口不能言,听医生说是因弹片炸裂声带损及神经,一时间成了哑巴。医院的伤员床上,回望自己才二十岁就差一点儿去见马克思的生命历程,尤其是像过电影一样回想起从军五年的倥偬岁月和亲历的战斗场景,我感叹生命是如此脆弱又如此坚强。我深深地缅怀那些为革命光荣牺牲的先烈,思念那些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首长和战友。作为一名文化不算高但素有诗歌爱好的青年军人,我平日即有将一些素材和感悟写成日记的习惯,也曾为部队写过一些鼓气打劲的快板书,此时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便根据自己的日记和回忆,把这些素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以期用这种虽然粗糙但比较真实的文字形式,作为对先烈事迹和参战历史的个人记忆。
一九四九年四月,部队即将南下渡江,向国民党反动统治发起最后攻击,我身体尚未复原不能随军参战,怀揣部队介绍信和二等甲级伤残军人证书转业回乡。回乡时尚哑不能言,与地方党组织接洽时只能用点头或摇头表意,令人家大感意外——这样一个哑巴军转干部,该分派给哪个单位,又能做些什么呢?但因看到我写字比较工整,又有初中文化,就权且把我留在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工作,负责抄抄写写和整理干部档案。孰料一年后我的声带功能渐渐恢复,就能如常人一样为党多做工作了。
一九五九年国庆节前夕,时任北京某文学杂志编辑的许平同志回菏泽探亲,得知我有一批战争年代积攒下来的诗稿,表示很感兴趣,看过之后,他充分肯定了这些作品朴质无华和真实感人的长处,也指出在文学表现手法和逻辑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像老师对待学生作业一样帮我作出认真批改,并择取其中一首《西征东战》在杂志上发表,这篇叙事诗得到了像我一样亲历战场的老兵和许多诗歌爱好者的好评。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相继又向一些文学报刊投寄过诗作,还有了让这些文字有朝一日能够结集出版的希望,书名就叫做“火花集”,喻意这些文字既是自己切身战斗经历和所悟所思的思想火花,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历史中的一朵朵小火花,有幸被我在某个瞬间遇到并记录下来。
集子刚成雏形,“文革”灾难降临。我先是作为“走资派”被挂牌游街,继而被遣送干校劳动改造,因头颅间残留的炮弹碎片造成的创伤性高血压和心脏病加重,在某次冒雨劳作后突发大面积心梗而昏迷住院,又一回经历九死一生。当时的国家大气候如此,我刘邓大军之敬爱的首长都已落难,一个靠边站一个成了全国第二号走资派,我个人这点遭遇夫复何言。此时此境,诗集之出版当然也就不作幻想了。
“文革”过后我虽获落实政策并被重新安排了职务,身体却几乎垮掉,动笔写字常感无力,用脑稍多便觉头痛难支。尽管如此,我仿佛又回到昔日淮海战地养伤时的状态,利用病休闲暇,不负晚晴时光,重新删改了一遍这部诗稿,又一回随着自己的文字重逢当年战友,重回战火纷飞红旗漫卷的阵地。
时过境迁,再看当初文字时自然更感到有不少瑕疵,难免不尽人意;当下的青年也已远离战火多年,恐难以体察其中所蕴的我这个老战士的兵情兵意了。但我还是尽自己所能将它细理一遍,还是希冀某个适当时刻能将其付梓,以期让我这些个人记忆终能成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哪怕是如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珠。
申松
年6月5日(农历癸亥年四月二十四)
五十五岁生日记于菏泽
一、参军
走出校门去参军,国仇家恨记在心。
日寇汉奸蒋匪军,沆瀣一气害人民。
大好河山沦敌手,亲人同胞正呻吟。
太行惊雷动乾坤,来了天兵八路军,
抗击日寇救中国,革命道理讲得真:
穷人不是命定苦,阶级剥削是主因,
打倒日寇卖国贼,工农一定做主人。
枪杆子里出政权,软弱只能遭蹂躏。
立志跟党干革命,海枯石烂不变心。
一九四五年四月于菏泽大张集
二、司令员
大张集设了司令部,司令员是个老佃户。
招待新兵来入伍,小米干饭猪肉卤。
蹲下和兵同吃饭,共诉地主压迫苦。
穷人要想把身翻,单打独斗没出路,
只有紧跟共产党,三座大山先铲除。
句句都是大白话,句句却又入肺腑。
司令员一番贴心话,新兵个个劲头足。
一九四五年四月于菏泽大张集
三、换军服
脱去旧衫换军服,军服威武又朴素,
你看我来我看你,想笑又想装严肃。
从此衣变人也变,处处要学老八路。
群众见我心欢喜,鬼子见了要惊悚。
一九四五年四月于菏泽大张集
四、第一课
参军第一课,诉苦把冤伸。
工农弟兄们,同是受苦人。
张三家真苦,祖辈当佃户,
李四苦更深,父兄皆饿死。
更因鬼子来,不把咱当人,
家家遭劫难,户户有新坟。
字字血,声声泪,控诉旧社会;
恨敌人,爱战友,工农心连心。
阶级仇,民族恨,永远不能忘;
帝、封、官,三座山(注),务必铲除尽。
紧握手中枪,奋勇向前进;
不畏苦与死,全心为人民;
杀尽狗豺狼,翻身作主人。
一九四五年四月于菏泽大张集
(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