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冠状病毒发现过程
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27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年12月31日上午,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相关病毒分型检测、隔离治疗、终末消毒等工作在进行中。
年1月7日21时,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经核酸检测方法共检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结果15例,从1例阳性病人样本中分离出该病毒,电镜下呈现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nCoV)。
(本节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二、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疫情的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本节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三、疑似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原观察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条: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
2.临床表现
(1)发热;
(2)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二)确诊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三)重症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频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2.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mmHg(1mmHg=0.kPa);
4.肺部影像学显示多叶病变或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5.合并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四)危重症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本节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四、去医院就诊时要注意什么?
(1)详细告知医生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要告知近期是否有武汉旅行史以及是否与可疑患者或动物有接触史。
(2)诊疗过程中应佩戴外科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
(本节资料来源:成都市疾控中心权威解答新型冠状病毒十问)
五、治疗
(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
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危重症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像学。
3)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4)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粒,一日二次。
5)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6)其他: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
(三)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治疗
1)治疗原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无创机械通气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气道分泌物增多、剧烈咳嗽,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及时过渡到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必要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或体外膜氧合(ECMO)等.
3)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本节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六、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本节资料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七、传播途径
现有的证据显示可能被感染的途径有:
(1)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
(2)没有安全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
(3)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被污染的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等。
(4)接触到可疑的被感染的动物。
(本节资料来源:成都市疾控中心权威解答新型冠状病毒十问)
八、如何预防?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主要通过减少接触或暴露的机会,做好个人卫生防护,降低感染机率。
(1)保持手卫生。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消毒。
(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到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的地方,务必佩戴口罩。如何选择,如何佩戴口罩?I.以自我防护、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为目的,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II.医院、人群聚集处或有病例发生的地区,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建议佩戴口罩。III.如果是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不与呼吸道病人近距离接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即可,不必过度防护。但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则需要佩戴N95口罩,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
(3)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
(4)到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要佩戴合适的口罩。
(5)肉类和蛋类要彻底煮熟再食用。
(6)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本节资料来源:成都市疾控中心权威解答新型冠状病毒十问)
九、“新型冠状病毒”(-nCoV)与非典(SARS)的区别
年1月22日,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发表了南开大学高山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文章《武汉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发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于beta冠状病毒B亚群,但是差异巨大。研究指出,SARS病毒中的P16是大蛋白,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形成的是5个小蛋白。这种方法可以明显看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起源完全不同。“多个点积累才能形成一个SARS病毒中的P16,说明积累过程很不容易,因此SARS病毒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危害性很大。”高山指出。研究发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中的P15、P14两项突变很容易发生,病毒变异符合分子进化中的“中性进化”理论。高山进一步解释,中性进化的结果,意味这种病毒有像流感一样周期性出现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建立冠状病毒监测的长效机制。“根据公开数据,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似乎比SARS病毒致病性更弱一点,我们的模型样品只能代表一种类型,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有更多的类型。”高山呼吁,当前最为急迫的是推广核酸检测,公布更多的测序结果,特别是大量无明显症状、轻症、重症和‘大毒株’的数据,“没有这些数据,任何对变异、传播和致病性的估计都无法开展。”
翻译总结:SARS病毒出现的概率低,但危害性很大。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似乎比SARS病毒致病性更弱一点,没有SARS那么迅速的导致并加重呼吸衰竭,但是感染性不比SARS差,比SARS更容易隐匿和传播,因此有必要建立冠状病毒监测的长效机制。
(本节资料来源:《武汉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注:本文中新型冠状病毒相关信息汇总均来自网上公开信息整理而成,仅供参考。祝愿战斗在阻击病毒前线的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者身体健康,早日凯旋。祝大家身体健康,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