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廷全球公祭大典
如今,陈家沟太极拳祖祠中竖立着「太极拳流派衍变示意图」石碑,展现了「天下太极出陈沟」。然而争议并没有就此停止。就在距陈家沟大约5华里的赵堡镇上,也流传着一套自己的太极拳,称「赵堡架」。虽然赵堡的陈清平一系也被列在陈家沟的传承中,该镇的拳师们却并不认可陈鑫和唐豪的观点,坚持认为太极拳是由宋朝张三丰创立,经由王宗岳、蒋发传承下来的。这场争论最终甚至引发了一场官司。年,河南省沁阳市的拳师张杰发表文章,指责赵堡镇「和式太极拳」的传人和有禄「欺师灭祖,投降陈氏」。因为后者在拳谱中仅将祖传的太极拳追溯到陈清平,没有谈到再往上的师承。和有禄向法院起诉张杰侵害了名誉权。张杰最终败诉,向和有禄道歉赔偿。由于多方的利益纠葛,加之史料多已不可考,太极源头的争论还是会持续下去。不过,溯源到陈家沟,已经足以讨论太极能不能打的问题。因为,「太极拳」的名称,实际上是后来杨露禅(原名杨福魁)到京城传拳后,外界渐成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称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消息闭塞的陈家沟人并不知道自己练的拳叫「太极拳」。而陈家沟所传的拳法最初能不能打,却是有迹可循的。从技击到健身在「太极拳」的史前史时期,温县陈家沟一带的居民的确普遍习武,民风剽悍。和整个黄淮平原一样,温县同样有季节性劫掠土匪。相传陈卜能在常阳村立足,也是因为他带领族人击退土匪守护了一方秩序,才让陈家能在这里繁衍生存。到了清末,陈家沟的拳师逐渐职业化,以保镖为业。大约在光绪年间,当时正在山东做官的袁世凯见当地人为陈家沟拳师陈耕耘所立的碑记,说莱州长期受盗贼骚扰苦不堪言:幸有豫省温县陈家沟拳师,陈公耕耘,保镖到此,只身闯入贼巢,舍命拼杀,力战贼魁,一举全歼。…特聚敛银两,立碑记之,永传后世。而后,袁世凯曾聘请陈耕耘的儿子前往府上教拳。甚至在面对太平军时,陈家沟的居民还能团结奋战,虽然具体战果的掺水程度很难查清。·手抄本县志备注为建国后所加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用于看家护院或战场拼杀的技术,与后来轻柔潇洒、玄之又玄的「太极拳」,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在有据可查的太极拳始祖中,明末陈王廷的可能性确实最大。他唯一一首传世的词作写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老来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可见,陈王廷所造拳术基本来自于年轻时的军旅生涯。而明末军队操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其中有拳法三十二式,基本可视为内家拳众门派的鼻祖。·戚继光三十二式拳法与南兵拳、内家拳技术招式比较部分/资料来源:清玄散人,《太极拳沿革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年
可以说,陈王廷传下的拳术实际上源于戚继光练兵的操法,这也就可以解释陈家沟居民为什么有能力打土匪、当保镖。在普遍营养不足又缺乏军事经验的明清中原地区,传习这套拳术的陈家沟居民可算是「全民皆兵」。日常习武之中,他们还使用单刀、双刀、棍械等器械,当面对土匪流寇,就能具有相对较强的对抗能力。将「陈家拳」带到文人世界被记录为历史,并塑造当今太极拳面貌的人,则是杨露禅。杨露禅原名杨福魁,今河北省永年县人。而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武功神话,如打遍北京无敌手、号称「杨无敌」、动辄将人打飞数丈远、「能贴壁悬空,自握其发,而将自身提起」等。显然,这些江湖传闻的可信度都很成问题。·为弘扬太极文化,邯郸市永年区为杨露禅打造了一个新的故居
可以确认的事实是,清末他在陈家沟学艺后,来到北京传拳。和专门跑天桥的莽汉不同,杨露禅一开始就走上层路线。他进京落脚的「天顺义」酱菜园的东家与端郡王交往甚密,杨露禅得以在达官显贵中传授拳术。然而,对于早已不习弓马的八旗贵族而言,打打杀杀实在摆不上台面,熬炼筋骨也十分艰辛。于是,杨露禅灵活的改变了太极拳的练习目标:一是强调「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宗旨,从技击走向健身;二是在此基础上精研拳理,将五行八卦、阴阳气脉统统带进来,从而有了文化加成。这让太极拳成功打通上层路线,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雀不飞」的「绝技」,据说也是杨露禅发明的
但这样一来,太极拳也就和健身操差不了太多了。以其为代表的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怀疑。年,在国民党一众元老的支持下,武术爱好者、西北军将领张之江筹划成立了中央国术馆,自任馆长。针对纯练套路的太极等武术流派,张之江特别说道:按国术之性质,本为一种竞技运动,非重比赛,无以判优劣竞进......若提倡国术而不使之竞技化,则此种单纯之演习,既乏攻守之经验,无裨自卫之实用。于是在年,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次国术大竞技,分拳脚、摔跤、器械三项。在这次大会上,无数成名已久的武术大师,尤其是内家拳师,纷纷败下阵来,国人对于武术不切实际的想象碎了一地。那些神乎其神的内功心法,也只有再等几十年后,再由大师们重新发扬光大。太极拳好年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一度被官方认为存在严重的宗族和阶级问题。比起周围村落和其他姓氏,陈氏家族内可被划作地主和富农的实在太多,以至于要提高认定标准。陈家沟学拳的传统也遭到「破四旧」的波及。年清理阶级队伍,退休返乡的拳师陈照丕因长期被批斗,愤而投井未遂。这一次,太极拳拯救了陈家沟。虽然不再能打,但选择了保健养生路线的太极拳就如同半个世纪后的保健品一样,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年,陈氏太极弟子顾留馨受国家体育委员会委派,到河内向胡志明等人传授太极拳,后来还给多位国家高级领导传授太极拳。·顾留馨
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条毛主席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式的体育运动。」之前惨遭批斗的陈照丕找到村长,以「支持红色政权」的名义要求继续教拳,获得许可。为防止外人举报,他把毛主席诗词和太极拳招式结合起来,打一招拳,背一句诗。如练太极拳起势,口念「红军不怕远征难」,打「金刚捣碓」,念「万水千山只等闲」。陈家沟的练拳传统因而得以存续。年,邓小平为一个日本访问团题词「太极拳好」。该题词很快被陈氏拳师们利用起来,成为其获取各级政府支持、在海内外推广太极拳的敲门砖。太极拳的养生功能也在新中国迅速扩展。医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从年起开展以广播体操为主要形式的体育疗法,并从年开始,探索杨氏太极治疗肺结核病的效果,综合疗效好转率达75.4%。而后,太极拳先后被应用于治疗关节炎、动脉硬化、失眠症、抑郁症、高血压等等多种疾病,甚至包括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太极拳治疗往往配合中国传统医药使用。年,福建中医药大学获批万元经费,研究太极拳对糖尿病的康复效果,引起网络注目。太极拳更是作为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大举进军教育界。年6月28日,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文,医院校体育课中增加我国传统的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简化)、太极剑、初级长拳、初级剑、练功十八法和气功等。年,陈氏太极被河南省高校选入普通高校教材,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如今,太极拳已成为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许多中国大学的体育必修课。在可见的未来,太极拳恐怕依然不太能打。好在其学习者日益年轻化,总归是「拳怕少壮」,或可避免重演中老年大师被迅速打趴的尴尬场景。参考文献:[1]赵丙祥,《祖业与隐修——关于河南两个太极拳流派之谱系的研究》。[2]张雷,《一种惯习的传承、自救与消解——以陈家沟陈氏宗族为例》张雷。[3]王旭浩,《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基于口述历史范式的研究》。[4]杨松,《太极拳演变的历史归因与发展研究》。[5]汪文忠,《太极拳由技击到养生的历史演变与特征》。[6]凌耀华,《千古一会——年国术大竞技》。点击徽章,进入大象公会小程序▼
大象公会Elephantia这是我们关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