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之主穴大椎

吃什么可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6684711.html

大椎为经穴名(DàzhuīGV14,DU14)。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顀。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的别名

百劳(《针灸大全》),上杼(《循经考穴编》),大槌(《肘后备急方》)。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穴名解

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

大,与小对言。脊节之谓椎,亦作焦。张介宾注:“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倾,后世作椎。”穴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备急方》有:“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

特异性

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

所属部位

颈胸椎

大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大椎穴的取法

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俯首或俯伏取穴。

俯伏坐位或正坐低头,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取穴。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大椎穴。

大椎穴穴位解剖

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

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

大椎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功效。

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

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和解少阳,驱邪外出,是治疗疟疾的常用穴。

大椎穴位于背部,邻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

督脉行于项背,而大椎穴位于项部,可通调经气,治疗项强、角弓反张。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

大椎穴也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证之要穴。

大椎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

大椎穴主治病证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刺灸法刺法

斜刺0.5~1寸。

直刺0.5~1寸。

向上斜刺0.5~1寸,进针宜缓,勿刺太深,忌大幅度提插,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注意:

(1)针感到达前胸、胁部、腰部,甚至到达上、下肢时,不要再行提插手法,针感不要重复出现,不然轻则留有热痛,上、下肢无力,尿潴留,重则全身瘫痪。如若出现针感重复并留有后遗症,则应及时消除不良反应。消除的方法:针感出现于某经,就取该经郄穴予以治疗。例如,手少阳三焦经有针感重复出现,留有热痛,活动不便,就取会宗予以治疗;下肢针感重复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者,取梁丘、外丘治疗,腰部取环中治疗。

(2)大椎针感反应较强,对一般虚弱患者,针刺不要过深,热补凉泻手法要轻,时间要短,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出汗,应及时采用巨阙、水沟、太阳予以治疗,以消除不良反应。

(3)出现全身颤颤感时,应立即拔针,不宜行施任何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否则会导致尿潴留。

(4)对癫痫患者,针刺方向与针感不宜向上,更不能到达头部,否则会引起癫痫频繁发作,进而恶化。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可灸或药物天灸,强身保健用瘢痕灸。

大椎穴的配伍

大椎穴配曲池、风池治流感。

大椎穴配风门、肺俞、膻中(麦粒灸)治哮喘。

大椎穴配少商放血、合谷可退热。

大椎穴配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脾俞治白细胞减少症。

大椎配腰俞,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大椎配合谷、中冲,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大椎配长强,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大椎配曲池、鱼际、外关、合谷、太阳、风池,治外感发热头痛。

大椎配脊中、腰阳关,治腰背痛。

大椎配后溪、间使透支沟,灸大椎,治疟疾寒热。

大椎配风池、后溪、水沟、申脉,治小儿惊风。

大椎配定喘、风门、肺俞、丰隆,治咳喘。

按摩

按揉大椎穴,可治颈项疼痛,在大椎拔罐20~30分钟,可治感冒、头痛、咳嗽、气喘。

文献摘要

《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针灸甲乙经》: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痉,脊强互引,恶风时振栗,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项强,寒热,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五劳七伤,温疟,痃疟,气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

《针灸大成》: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类经图翼》: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方》:灸以年为壮。

《外台寿世方》:治哮吼妙法(喉内有声而气喘者是),病发先一时,用凤仙花(又名指甲草)连根带叶熬出浓汁,乘热蘸汁在背心上用力擦洗,冷则随换,以擦至极热为止。无则用生姜擦之,再用白芥子三两,轻粉、白芷各三钱,共研为末,蜂蜜调匀作饼,火上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贴过热痛难忍,正是拨动病根,务必极力忍耐,切勿轻易揭去,冷则将药饼取下,烘热再贴,一饼可贴二三日。无论病愈未愈,多备药饼换贴,不可间断,轻则贴一二日,重则贴三四日或五六日,永不再发……痰气结胸及咳嗽痰喘。

相关阅读

郑魁山:为何取穴需要一定的体位姿势?

下病上治:龈交穴治痔疮方法医案

针灸治疗急性严重痛经一例

董信凯:直刺还是平刺,我对平刺的理解

针刺手法:龙虎交战法及临床应用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hl/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