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黔江上的船只行驶在位于广西贵港市的大藤峡船闸下游引航道。
(王伟摄)
珠江上的“三峡工程”:
大湾区水安全屏障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航运、发电和水资源配置为主,兼顾灌溉、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
巍巍长堤锁蛟龙,涛涛碧水润大湾。在广西最大最长的峡谷大藤峡出口处,有一座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大藤峡工程”),它横卧在黔江(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江面上,被喻为珠江上的“三峡”。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工程以防洪、航运、发电和水资源配置为主,兼顾灌溉、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对保障广西、广东和澳门地区的防洪、粮食、供水、航运、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是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水利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的重要屏障。
▲11月3日,黔江上的船只行驶在位于广西贵港市的大藤峡船闸下游引航道。
(王伟摄)
01
“强大后盾”
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在大藤峡工程的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铁臂锁江,挖掘机、运输车等近百台大型机械设备“各司其职”。据了解,大藤峡主体工程于年开工建设,年实现大江截流。今年9月6日,工程顺利蓄水至52米高程,这是枢纽全面完工前允许运行的最高水位,标志着一期工程开始全面发挥综合效益。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肖强介绍,大藤峡工程的首要功能是防洪,主坝体设计为重力坝。工程建成后,与水库群联合调度,可将广西梧州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升至年一遇,可将珠江三角洲防洪标准由年一遇提升至年一遇,同时兼顾提高西江、浔江堤防保护区的防洪标准。
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目前水库可调配水量近7亿立方米,初步具备应急调配功能。“如遇突发咸潮上溯、水污染等水安全事件,原来从天生桥一级、龙滩等水电站调水,抵达珠江三角洲的时间需要7天~10天左右,现在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调水,抵达珠江三角洲的时间只需3天左右,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肖强说。
▲大藤峡下闸首人字闸门正在打开。
(王伟摄)
据了解,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两广合作、桂澳合作的重大工程,建成后可在枯水期抑制珠江入海口咸潮上溯,保障澳门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同时联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可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区域输送清洁水源,受益人口超过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配置的强大后盾。
目前,大藤峡工程已进入建设与运行管理并行阶段,预计年工程全面竣工。工程建成后,还有助于缓解广西电力紧张局面、解决桂中旱片缺水问题,带动沿江经济社会发展。
▲满载货物的船只正在驶出船闸闸室。
(王伟摄)
02
“超级闸门”高效提升通航能力
珠江是我国流量第二大河流,西江水系上连云贵,横贯广西,下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干流、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构筑起中国“两横一纵两网”的内河水运规划主骨架。为节约通航时间,提高通航效率,就需要建起一座“超级闸门”。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来到大坝顶部,眼前的这座“超级闸门”门体高度47.5米,相当于16层楼房的高度,宽20.2米,单扇门的重量就达吨,是世界上最高的船闸闸门。闸门下,一艘艘载满砂石的货船即将“翻越”大藤峡的船只,排队通过引航道,缓缓驶入船闸。这些货船将一路顺流而下,为下游地区送去工程建设的基础原料。
“该船闸的通航能力为吨级,过闸仅需1小时,单次通过载重量可达1.29万吨,年均运送货物万吨。”大藤峡公司船闸中心副主任唐忠秋告诉记者,吨级的船舶可直接开到柳州,吨级的船舶可直抵来宾。随着库区水面增加,航道条件进一步改善,船舶航行更加安全、高效,货物通过量大幅提升。
此外,船闸下闸首人字闸门底枢蘑菇头直径达1.2米,是三峡大坝船闸下闸首人字闸门底枢蘑菇头的1.2倍,由高碳高铬不锈钢新材质铸锻而成。还有独特的双鱼道布置,也满足了红水河珍稀鱼类洄游繁殖的过坝需求。
大藤峡公司工程部副主任谢济安介绍,“我们的建设过程全面推行项目管理标准化,建成了绿色环保的砂石加工和混凝土生产系统。同时,推行专业化管理,保证了至今‘零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同时,“智慧大藤峡”建设也初显成效,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等,全程为工程建设提供智能化支持。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袁琳)
原标题:《珠江上的“三峡工程”:?大湾区水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