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标志:上有老,下有小。
人到中年的恐慌:老人异地生病。
人到中年的崩溃:老人异地生病异地就医,孩子无人看护。
kelly原创第篇
雷打不动的更新,就在父亲住院的期间,停了三周。
怎么办?我是遇到事情就容易懵圈的人,所以拿到老爸核磁共振的检验结果时,整个脑子分分钟就死机了——胸二椎病理性骨折。
在县城老家,医生无能为力,那就来北京吧!
七爸托医院的医生看了片子,没想到医生们直接掐断了我的念头:北京来不了!“病人现在的状况非常紧急,从你家到北京快公里,万一中途摔一跤,人就直接瘫痪了!”
可是快递片子花了三天时间,联系北京的医生又花了两天时间,上周末还能下地的老爸,这周就已经不能迈步了!!病情恶化如此迅速,不能来北京,又要能治病,怎么办???
七爸连夜求助南昌的朋友,终于拐了七八个弯联医院,老爸第二天就从老家出发,医院。
头疼我最怕和麻烦事打交道,而医院又是我最不想打交道的地方。
紧急请来了爷爷奶奶托管小七,我和七爸第二天就飞往南昌。飞机上我一直头疼:进医院这么麻烦的事情,我能搞定吗?
看到老爸时他正在放射科等待检查结果。本就不胖的他因为生病更消瘦了,我双手握住轮椅的扶手,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为什么父母的老去如此迅速?一种无力感牢牢地抓住了我,背上还未卸下的背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像锈住了一样在原地无所适从。
转机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孩的叫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好疼!快帮帮我!”她靠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脖子。她的同伴同样是个年轻女孩,明显地吓坏了,在一旁不知所措。就在人们纷纷打量的时候,几个医生带着担架过来了,他们帮助女孩躺下,并用支架固定了她的颈部。“你这种情况要住院了。住不住?”“住!住!住!”已经疼得发抖的女孩拼命叫。
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不需要走流程、安排病房、找医生,只要情况严重,就马上能住院?这个女孩已经给了我答案。我焦虑的心开始有点放松。
平静第二天,医生查房。肖强主任给老爸又安排了几个检查,看到我们一旁的轮椅,他马上说:“病人的情况非常危险,只能平躺,不能下地,接下来的所有检查都得用病床推过去!”语气不容半点质疑。
检查的时间到了,护士过来告诉我们:“你们可以用手术专用电梯下去,我会提前电话通知电梯工。”
就这样,我们按照护士的指使,推着病床做了CT、B超等接下来所有的检查。医院会是个充满悲凉的地方,但让我惊讶的是,医院,我总是遇到温暖:医院的工作人员(医生、护士、保安甚至只是送盒饭的阿姨),他们就会自发维持电梯的秩序:帮大家摁住电梯门,引导人们往里走,帮助我们这样推着床或轮椅的病人家属上下电梯。
住院没我想的那么悲凉吧。我开始安慰自己。
震惊所有的检查工作都做完了,肖主任详细地给我们讲了老爸的病情,并告知他的手术方案。我们认同了他的治疗方法,很快,手术就安排好了。麻醉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紧接着,老爸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当时是中午12点半。
手术室外,就是漫长的等待。我们想,再怎么慢,3、4个小时也应该出来了吧。
手术室的门开开合合,每一次我们都伸长脖子张望,既希望医生喊到我们,这样我们能知道手术的进展,同时又不希望医生叫我们,因为医生中途喊家属过去,也许就意味着手术过程中遇到了意外。
下午2点,手术室门口还有家属吃着盒饭。
下午3点,陆续有些椅子空出来,因为家属跟着做完手术的病人回病房了。
下午4点,手术室的人开始变少,气温也开始下降。我们在等待区走来走去。
下午5点,医生叫名字,但不是我们。
我们很着急,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动,都快要把等待区的地皮磨掉一层。
下午6点。最后一点水喝完了,我和妈妈分完了最后一根面包。老爸还没出来。
终于,快7点时,医生叫了我们的名字。身上插满管子的老爸终于被推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肖强主任和他的医疗小组就来查房了。看了老爸的状态,和我们聊了聊。
“昨天我有四台手术。你们之后还有一台。”
“可我们结束时已经7点了!请问您昨天几点回的家?”
“晚上11点多。”
“那今天还来这么早?”
“是的,我需要来查房。”
“今天您还有手术吗?”
“有。”
“几点能结束?”
“不知道。”
(肖强主任)
当时我是震惊的,嘴巴半天没闭上!后来逮着空采访了同组的张良医生(因为肖主任实在太!忙!了!),医院骨科的医生真的很辛苦:一周七天,每天都要来病房查房;一旦安排了手术,哪怕到半夜都要做完;如果手术跨越饭点,只能等着几个小时的手术做完才能吃饭;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又得准时来上班!除了查房、换药,每天还要开大量的医嘱,并给随时冲进办公室的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各种问题。
(术后张良医生在给老爸做检查)
(张良、余欢医生查房)
感动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老爸的手术要做这么长时间?肖主任告诉我,因为老爸前列腺不好,当时尿管插不进去,他们临时找了泌尿科的医生来帮忙。
这个答案又让我释然了很多:医院,病人真的可以把自己完全放心地交给医生!因为接下来的几天,肖主任的医疗小组竟然联系了泌尿科、中医科等好几个科的医生来会诊——只要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会找相应的医生来会诊!
张良医生告诉我,医院的24小时会诊制,只要下达了会诊单,那么对方科室必须在24小时内派医生(而且必须是主治医生以上级别)来会诊。
所以,哪怕你一个医生都不认识,医院,医生都会把病人治疗得明明白白!
(住院部门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
温暖如果说骨科的医生专业、敬业,那么骨科的护士则是温暖。
手术当天巡回护士把我们送到病房,骨科马上就有护士来接管(其实早在做手术的时候,病床上的床单被罩就被她们换上了干净的)。
责任护士王洁详细给我们示范注意事项:镇痛泵如何观察,尿管如何控制,抽取积液的引流管要保持负压状态,每两小时给病人翻身,监护仪上的数值不能低于多少……
毫无看护经验的我笨拙地拿着笔一一记录,看我脑子一团浆糊,王洁马上说:“没关系,你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可以叫我。”
所以整个夜晚,护士们过来教了我们怎么给老爸翻身,还随时检查所有设备的状况,手术后最紧张又恐慌的夜晚在她们的陪伴下就这样平稳地过去了。
王洁护士话不多,但做事特别麻利。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次。了解到老爸3天没解大便,王洁拿来了通便器,详细地告诉了我使用方法。但万年浆糊的我除了傻愣愣地点头,真心不知道该怎么做。王洁马上看穿了我的迷糊,“来,你把你爸扶着侧身,我给他垫好垫纸。”说完,她竟然直接帮老爸通了便!
(王洁护士在给老爸打针)
说实话,对于屎和尿,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还是有犹豫,可她却能很平静地帮助我,除了感谢,还有愧疚。
一直想和王洁护士好好聊聊,但每次去护士站的时候她都忙到冒烟,以至于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