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童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腹部检查
一、视诊(一)腹部外形
正常人仰卧时,腹部外形对称,腹部平坦。
1.腹部膨隆
(1)全腹膨隆生理情况见于肥胖、妊娠等。
病理情况:
①腹内积气: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或肠麻痹。积气在肠道外腹腔内者,称为气腹,见于胃肠穿孔或治疗性人工气腹。
②腹腔积液:当腹腔内大量积液时,在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下沉于腹腔两侧,使腹部外形呈宽而扁状,称为蛙腹。坐位时下腹部明显膨出。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等。
③腹腔巨大肿块:常见于巨大卵巢囊肿。
(2)局部膨隆常因炎性包块、胃肠胀气、脏器肿大、腹内肿瘤、腹壁肿瘤和疝等所致。
左上腹膨隆见于脾大、巨结肠或结肠脾曲肿瘤;上腹部膨隆见于肝左叶肿大、胃扩张、胃癌、胰腺囊肿或肿瘤;右上腹膨隆见于肝大(淤血、脓肿、肿瘤)、胆囊肿大及结肠肝曲肿瘤;腰部膨隆见于患侧大量肾盂积水或积脓、多囊肾、巨大肾上腺瘤;中腹部膨隆见于腹部炎性包块(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肠粘连)、脐疝等;左下腹部膨隆见于降结肠肿瘤、干结粪块(灌肠后消失);下腹部膨隆多见于妊娠、子宫肌瘤所致的子宫增大、卵巢囊肿、尿潴留等,尿潴留时排尿或导尿后膨隆消失;右下腹部膨隆见于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结核或肿瘤等。
2.腹部凹陷
全腹凹陷常见于严重脱水、明显消瘦及恶病质等。严重者全腹呈舟状,称为舟状腹,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糖尿病、顽固性心衰、神经性厌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
(二)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减弱见于妊娠晚期以及急腹症、腹水、腹腔内巨大肿块、胃肠胀气等腹部疾病;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等。
(三)腹壁静脉
正常时腹壁静脉一般不显露。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侧支循环时,腹壁曲张的浅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周围伸展,血流方向是从脐静脉经脐孔进入腹壁曲张的浅静脉流向四方。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曲张的浅静脉,血流转向下方进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时,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转向上方进入上腔静脉。
腹壁静脉血流方向的判断方法: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一指固定,另一手指紧压静脉向外滑动,挤出静脉内血液后放松该手指,观察静脉是否立刻充盈,如迅速充盈,则血液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固定手指的一端。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判断出血流方向。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
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型及蠕动波。
1.胃肠型
当胃肠道发生梗阻时,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称胃型或肠型。结肠梗阻时,宽大的肠型多出现于腹壁周边,同时盲肠多胀大呈球形。
2.蠕动波
胃肠蠕动过程中呈现出波浪式运动,称为蠕动波。幽门梗阻时,可见到较大的胃蠕动波自左肋缘下向右缓慢推进,即为正蠕动波,有时还可见到自右向左运行的逆蠕动波。脐部出现肠蠕动波见于小肠梗阻。严重梗阻时,脐部可见横行排列呈多层梯形的肠型和较大肠蠕动波。
二、触诊(一)腹壁紧张度
1.全腹壁紧张度增加
见于:①急性胃肠穿孔或实质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因炎症刺激腹膜引起腹肌反射性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强直:
②结核性腹膜炎时,全腹紧张,触之犹如揉面的柔韧感,不易压陷,称为面团感或揉面感,此征还见于癌性腹膜炎。
2.局部腹壁紧张
见于该处脏器的炎症累及腹膜时,如急性胰腺炎出现上腹或左上腹壁紧张,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壁紧张,急性阑尾炎常出现右下腹壁紧张。
3.腹壁紧张度减低
触诊腹壁松软无力,失去弹性,见于经产妇、体弱老年人、大量放腹水后患者。重症肌无力和脊髓损伤所致腹肌瘫痪者,全腹紧张度消失。
(二)压痛及反跳痛
正常人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触诊时,由浅入深进行按压,如发生疼痛,称为压痛。检查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反跳痛的出现,提示炎症已累及腹膜壁层。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是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压痛多由腹壁或腹腔内病变所致。如腹部触痛在抓捏腹壁或仰卧起坐时明显,多考虑较表浅的腹壁病变,否则多为腹腔内病变。腹腔内的病变常因脏器的炎症、结石、淤血、破裂、扭转、肿瘤等病变所致。
压痛局限于某一部位时,称为压痛点。某些疾病常有位置较固定的压痛点,如:①阑尾点,又称麦氏(McBurney)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外1/3与中1/3交界处,阑尾病变时此处有压痛;②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病变时此处有明显压痛。
(三)腹部肿块
腹腔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肿块。如触到肿块要鉴别其来源于何种脏器;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是实质性还是囊性;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还须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
(四)肝脾触诊
1.肝脏触诊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但腹壁松弛的瘦者于深吸气时可触及肝下缘,多在肋弓下1cm以内,剑突下如能触及,多在3cm以内。2岁以下小儿的肝脏相对较大,易触及。
(1)触诊方法
采用单手触诊法,检查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使腹壁松弛,医师位于被检者右侧,将右手掌平放于被检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以食指前端的桡侧或食指与中指指端对着肋缘,自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分别沿右锁骨中线、前正中线自下而上触诊。
被检者吸气时,右手随腹壁隆起抬高,但上抬速度要慢于腹壁的隆起,并向季肋缘方向触探肝缘;呼气时,腹壁松弛并下陷,触诊手应及时向腹深部按压,如肝脏肿大,则可触及肝下缘从手指端滑过。
若未触及,则反复进行,直至触及肝脏或肋缘。为提高触诊效果,可用双手触诊法,检查者用左手掌托住被检者右后腰,左手拇指张开置于右肋缘,右手方法不变。如遇腹水患者,可用沉浮触诊法。在腹部某处触及肝下缘后,应自该处起向两侧延伸触诊,以了解整个肝脏和全部肝下缘的情况。
(2)注意事项
正常肝脏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和叩击痛。触及肝脏后,应详细描述以下几点:
1)大小:一般在平静呼吸时,测量右锁骨中线肋下缘至肝下缘垂直距离(以厘米计),并注明以叩诊法叩出的肝上界位置。同时应测量前正中线剑突下至肝下缘垂直距离。肝脏下移时,可触及肝下缘,但肝上界也相应下移,且肝上下径正常,见于内脏下垂、肺气肿、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等导致的膈肌下降。
肝脏肿大时,肝上界正常或升高。病理性肝脏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肝脏肿大见于肝炎、脂肪肝、肝淤血、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局限性肝脏肿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包括肝包虫病)、肝肿瘤等,并常能触及或看到局部膨隆。肝脏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
2)质地:肝脏质地一般分为三级:质软、质韧(中等硬度)和质硬。正常肝脏质地柔软;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质地稍韧;慢性肝炎质韧;肝硬化质硬,肝癌质地最硬。肝脓肿或囊肿有积液时呈囊性感,大而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3)表面形态及边缘:正常肝脏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且厚薄一致。肝炎、脂肪肝、肝淤血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肝硬化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边缘不整齐且较薄;肝癌、多囊肝表面不光滑,呈不均匀的粗大结节状,边缘厚薄也不一致;巨块型肝癌、肝脓肿及肝包虫病表面呈大块状隆起。
4)压痛:正常肝脏无压痛。急性肝炎、肝淤血时常有弥漫性轻度压痛;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剧烈的局限性压痛。
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肿大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脾脏触诊
正常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时,膈肌下降,使脾向下移而可触及。除此之外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
要点一触诊方法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较表浅时,用单手浅部触诊即可触及。如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则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稍屈曲,医师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将左手绕过其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为止。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检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三度:
1)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2cm者为轻度肿大。
2)超过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
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肿块相鉴别。
要点二脾肿大的测量方法当轻度脾肿大时只作甲乙线测量,甲点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乙点为脾脏在左锁骨中线延长线上的最下缘,两点间的距离以厘米(cm)表示。
脾脏明显肿大时,应加测甲丙线和丁戊线。甲丙线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最远脾尖(丙点)之间的距离。丁戊线为脾右缘(丁点)到前正中线的距离。
如脾肿大向右未超过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示。
1)轻度脾肿大
见于慢性肝炎、粟粒型肺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急性疟疾等,一般质地较柔软。
2)中度脾肿大
见于肝硬化、慢性溶血性黄疸、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疟疾后遗症及淋巴瘤等,一般质地较硬。
3)高度脾肿大
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瘤等。
脾囊肿时,表面有囊性肿物。脾脓肿、脾梗死和脾周围炎时,可触到摩擦感且压痛明显。
墨菲征
正常胆囊不能触及。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未到肋缘以下,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左手拇指指腹用适度压力钩压右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此时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引起疼痛,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气,这一现象称为墨菲征(Murphysign)阳性,又称胆囊触痛征。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无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sign)阳性,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阳性。液波震颤
用于-以上腹水的检查。检查时患者平卧,医师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迅速冲击患者另一侧腹壁。如腹腔内有大量液体存在,则贴于腹壁的手掌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即液波震颤(波动感)。为防止腹壁本身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即可阻止腹壁震动的传导。叩诊
要点一腹部叩诊音多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取仰卧位,一般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至右下腹部,再到脐部。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大部分区域为鼓音,肝、脾、充盈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叩诊呈浊音。
肝、脾或其他实质性脏器极度肿大,腹腔内大量积液或肿瘤时,鼓音区缩小,病变部位可出现浊音或实音。鼓音明显,范围增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所致气腹和人工气腹。
要点二肝脏叩诊肝脏叩诊时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取仰卧位。叩诊确定肝上界时,一般是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区往下叩向腹部,当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叩1-2肋间,由浊音转为实音时,此处肝脏不被肺遮盖,直接贴近胸壁,称肝绝对浊音界。
确定肝下界时,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当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体形匀称型者,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肝上下径,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肝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瘦长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
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不张、右肺纤维化、气腹及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癌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重型肝炎、晚期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因肝表面有气体覆盖所致,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亦可见于人工气腹等。
要点三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较多游离液体(在mL以上)时,如患者仰卧位,液体因重力作用多积聚于腹腔低处,含气的肠管漂浮其上,故叩诊腹中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向患者左侧叩诊,由鼓音变为浊音时,板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位,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阳性。
要点四肾区叩击痛正常时肾区无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医师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肾区(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部。肾区叩击痛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周围炎及肾结核等。
要点五膀胱叩诊采用间接叩诊法,被检者多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因小肠位于耻骨上方遮盖膀胱,故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膀胱充盈时,耻骨上方叩出圆形浊音区。妊娠、卵巢囊肿或子宫肌瘤等,该区叩诊也呈浊音,应子鉴别。
腹水时,耻骨上方叩诊可呈浊音区,但此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膀胱胀大的浊音区弧形上缘凸向脐部。排尿或导尿后复查,如浊音区转为鼓音,即提示为尿潴留而致的膀胱胀大。
听诊
要点一肠鸣音(肠蠕动音)检查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医生将听诊器体件放在腹部进行听诊,通常脐周或右下腹听诊最清楚,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如1分钟内未闻及肠鸣音,可持续听诊3~5分钟。正常时肠鸣音每分钟4-5次。肠鸣音超过每分钟10次,但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见于服泻药后、急性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
如肠鸣音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若肠鸣音明显少于正常,或数分钟才听到一次,称为肠鸣音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胃肠动力低下等。如持续听诊3-5分钟未闻及肠鸣音,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未听到,称肠鸣音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要点二振水音被检者取仰卧位,医师用耳凑近被检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其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称为振水音。也可用双手左右摇晃患者上腹部以闻及振水音。
正常人餐后或饮入多量液体时,上腹部可出现振水音。但若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胃扩张、幽门梗阻及胃液分泌过多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