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传染病之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乙类传染病,我国为高发区。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为主,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大部分患者1~3个月完全恢复,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症患者可导致死亡。
一、病原学特点
该病是由汉坦病毒属(HV)的各型病毒引起的,汉坦病毒是一类单链RNA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不耐热,不耐酸,37℃以上或PH5.0以下容易被灭活,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一)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小型啮齿类动物,包括野鼠和家鼠。
(二)传播途径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虫媒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的农民,工人、儿童发病者极少见。
三、症状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发热期
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
除发热外主要表现尚可出现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全身中毒一般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三红”:面红、颈红、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肾损害主要表现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四、就医
就诊科室
感染医院
诊断
一般依据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诊断。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可正常,第3天后逐渐增高,早期可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并见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现类白血病反应。第4~5天后淋巴细胞增多,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发热后期到低血压休克期,可见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检查从病程第2天出现尿蛋白,第4~6天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并可见尿膜状物。
血生化检查
在低血压休克期,肾功能检查可见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进入多尿后期后开始下降。血电解质可异常。此外,肝生化检查可见转氨酶和胆红素增高。
血清学和病毒核酸的检测
检测特异性l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l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或检出汉坦病毒RNA,可以确诊。
病原学检查
从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汉坦病毒RNA或从患者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汉坦病毒,有助于确诊。
其他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的表现。部分患者胸片可见肺水肿,甚至胸腔积液等表现。彩超观察肾内血流情况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
本病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即早发现、诊断、治疗和就地治疗;同时,要把好“五关”,即休克关、尿毒症关、大出血关、高血压容量关、继发感染关等,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预防性治疗。
一般治疗
发热期治疗
●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补充营养。高热时物理降温。
●液体疗法:静脉补入适量盐和葡萄糖等液体,每日~ml,发热期末可增至~ml,并根据血容量情况及时调整。
●抗病毒治疗:发热期可应用利巴韦林,一般疗程3~5天,不过7天。
●预防低血压休克:充分补液,若出现血压不稳、渗出明显,可输白蛋白或血浆。
低血压休克期治疗
积极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适量原则,采用平衡盐和胶体液;纠正酸中毒并改善微循环。注意避免补液过多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
少尿期治疗
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稳定机体内环境: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保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促进利尿:少尿初期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静脉快速滴注,以减轻肾间质水肿。通常血压稳定12~24h后开始利尿,首选呋塞米,起始小剂量,根据前一日尿量决定当日利尿剂剂量。酚妥拉明、山茛菪碱等药物适当应用也可促进利尿。
●导泻:若无透析条件或情况紧急,可以使用硫酸镁或中药大黄治疗。
●透析:及时进行透析治疗。
多尿期治疗
多尿早期按少尿期处理。后期重点是防治感染、预防出血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恢复期治疗
补充营养,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休息,定期复查。
六、预防
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做好食品、环境、个人卫生,必要时可用出血热疫苗预防注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