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条据三峡库区的护渔队员谭世权介绍,近期重庆万州水域频繁出现大鱼,“鱼的个头这么大,还是我们第一次看到”。
最近这段时间,长江万州段比往年热闹了许多,随着长江生态的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也逐渐显现。据介绍,从今年4月份开始,护渔队员们在巡逻过程中就经常发现大鱼,鱼的种类包括鲢鱼、鳙鱼、鲤鱼、倒刺鲃等等,渔业生态一片繁荣。
在很多场景中,队员们还用手机记录下了鱼儿悠闲漫游的“萌态”,鱼群的规模达到了多条,多的有条左右,乌黑与亮白的身影在画面中清晰可见,宛若江面上的一道风景线!
长江万州段鱼群聚集,为什么当地却称很“罕见”?
长江万州段位于三峡库区的核心区域,当地渔业历史悠久,是重庆市的天然渔业基地。早在年,万州段的野生鱼产量就达到了多吨,鱼类品种丰富,既有常见的四大家鱼,又有当地特有的铜鱼、圆口铜鱼、大口鲶等鱼类。
按理来说,万州段水质优良,水面广阔,渔业资源又很丰富,出现大鱼或者鱼群原本都很正常,为什么当地却称为很“罕见”呢?事实上,这和库区渔业开发的历史有关。
在上世纪50~80年代,三峡大坝尚未建成,三峡两岸的传统渔民常年靠捕捞野生鱼维持生计。当时的三峡江段物产丰富,土著鱼类繁荣兴盛,尤其是在万州段,野生鱼类多达种,其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就有34种。
三峡水库示意图
万州段自然条件也很优越,坐拥38处河汊,45处库湾,总面积达10.8万亩。在库汊、库湾处,水流相对平缓,水温比干流高出2~3℃,溶解氧含量高达5.8~9.4mg/L,这些条件非常适宜鱼类的繁殖、栖息。因此,长江万州段也就成了三峡渔业的重点水域。
三峡蓄水成库后,库区的水文环境发生变化,水位上涨,水流减缓,溪流性鱼类占比下降,湖库型的鲢鳙所占比重增加。再加上过度捕捞的长期消耗、非法电捕屡禁不止,库区渔业资源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渔获物的种类减少,规格也越来越小。
到了8年时,我国学者刘明典带领科研团队前往万州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根据6年、7年的渔获数据,万州段鱼类的完整性等级已经下降为“差”,并且从趋势来看,鱼类资源还有持续衰退的苗头。
从8~年,万州段的鱼类资源整体处于消耗阶段,导致大鱼越来越少,小杂鱼越来越多。直到年伊始,重庆市的水生生物保护区正式进入十年禁捕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年初,禁渔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干流,三峡水库终于迎来了修复期。
禁渔两年来,万州水域鱼类恢复的效果也开始显现,具体表现就是鱼变多了,也变大了。今年4~5月份,大量鱼群开始“爆发式”涌现,万州的长坪乡、黄柏乡、陈家坝街道等多个水域均发现了大鱼,这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出现的“新气象”。
所以,当地的很多护渔员才表示,这样的现象非常罕见!
三峡水库:鱼群迎来繁殖期
这里要说明一点,万州鱼群绝非凭空出现,在这背后有偶然和必然因素的结合,当然,大前提还是长江禁渔制度的实施。结合渔政部门的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近期(4~6月)是长江野生鱼的繁殖期,成年的大鱼就会出现聚群行为,以便配对产卵、繁殖后代。无独有偶,近期安徽芜湖的十里江湾水域也出现了大量的鲤鱼、草鱼鱼群,很多30~50cm的成鱼赶到江边浅滩,相互追逐嬉戏,在草叶上留下了大量的粘性鱼卵。
其次,鱼类浮到水面也可能和暂时性的缺氧有关。从每年5月份开始,三峡库区的雨水开始增多,雨前空气湿度增加,气压变低,水中的溶解氧就会随之逃逸。这时候,鱼儿就需要到水面呼吸氧气,最常见的就是鲢鱼和鳙鱼(因为鲢鳙的耐低氧能力差,是库区最容易浮头的一类淡水鱼)。
最后,还与栖息地环境的改善有关。在长江边上,万州区构建了亩的“水下森林”,在江边浅滩广泛培植水草,为鱼儿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在万州区的21条主要河流中,水质均稳定保持在III类,长江干流的水质稳定在II类,水质环境也是相当优越。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鱼群”之外,库区内还有很多难以被发现的鱼群,同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