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坡概况
卧沙溪滑坡位于秩归县沙镇溪镇长江支流青干河右岸,距三峡大坝坝址50km,属于湖北省秩归县沙镇溪镇梅坪村一组(如图1)。
图1地理位置
卧沙溪滑坡长m,宽约m,平均厚度约15m,体积×10m。卧沙溪滑坡是个堆积体滑坡,该滑坡的主滑方向为40°,整个滑坡地形为南西高北东低,滑体后缘高程为m,前缘高程m以下,平均坡度为20°,滑坡左、右边界以基岩脊与山谷交接处为界。滑体为崩坡积碎块石、残坡积石土,:土、石比为5:5,块石粒径一般10~50cm,土为粉砂质粘土。滑带为含角砾粘性土,为滑体与基岩接触面,滑床为侏罗系长石石英砂岩。滑坡威胁现有55户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下游沙镇溪集镇码头船舶安全。
图2滑坡平面图
2滑坡滑体特征
卧沙溪滑坡滑体物质主要由含碎石粉质黏土组成,其中粉质黏土呈可塑硬塑状,土质结构稍密至松散,碎石成分以砂岩、泥岩为主,该滑体厚度自后缘至前缘一般为10~30m,其中前缘最厚达50m。
2滑坡滑床特征
卧沙溪滑坡的滑床为下伏基岩,即侏罗系中—下统灰绿色厚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细砂岩夹少量紫红色粉砂质黏土岩、泥岩,岩层总体产状为°Z25°。考虑滑坡近期变形及稳定性情
图3工程地质图
4滑坡变形特征
据调查,卧沙溪滑坡在历史上一直处于蠕滑状态。年三峡水库m蓄水后,滑坡曾出现轻微变形。年m蓄水期间滑坡体出现裂缝。
年2~3月库水位下降期间,滑坡体出现明显变形,后缘出现拉裂缝,至年4月底,滑坡后缘拉裂缝呈弧形完全贯通﹐宽约0.1~0.3m,总长约m,下错陡坎约0.5m。整个滑坡体表面横向裂缝密集分布,多处可见0.5~1.0m的下错阶坎,坡体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年8月份以后,滑坡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照片1滑坡体西侧边界陡坎
年5月中旬开始,滑坡再次出现明显下滑变形,后缘弧形拉裂缝继续扩张,裂缝最宽达0.6m,下错达0.8m。滑坡西侧边界的小路被错断,陡坎高达2m(照片1),至年5月底滑坡变形又逐渐趋于稳定。但年5月14日之后,卧沙溪滑坡上的弧形裂缝出现新的拉张变形,追踪原有裂缝变形明显,已多次填平的公路被裂缝错断并再次产生下座变形,滑坡周缘圈椅状裂缝已完全形成。年6月后滑体地表变形迹象明显减少。年、年滑坡变形不明显,但在年5月滑坡体上又出现明显变形迹象。
图4滑坡累积位移–库水位–降雨量-时间关系图
卧沙溪滑坡体上共布设3个GPS监测点﹐各监测点分布如图2。自年4月以来开始实施专业监测(W3点从年5月开始监测),截止年12月已经监测多期。各监测点累积位移监测曲线如图5所示(W3点年11月、W2点年11月被库水淹没)。图中表明3个监测点变形位移具有同步性,但其位移变化幅度各异。刚开始滑动时,滑坡中部(W2点)的位移量大于滑坡后缘(W1点)(滑坡前缘W3点监测时间短),表明滑坡下部的变形大于上部。分析表明当滑坡在变形演化过程中,遭受季节性降雨和库水位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则累积位移一时间曲线呈现阶跃型演化特征。
3滑坡变形过程和机理分析
卧沙溪滑坡的地形及岩性条件是滑坡发生的内因,而三峡库水位的持续下降诱发了滑坡的发生,降雨则加速了滑坡的滑动。
卧沙溪滑坡的坡度一般为15°~30°,但在前缘近河谷部位坡度较陡,达35°~50°,称为滑坡滑动的剪出口(图3)。此外,滑坡区基岩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聂家山组(Jn-z.〉厚~巨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细砂岩夹少量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泥岩,总体呈软硬相间分布,粘土岩层厚较薄、岩质软弱且易风化,亲水性矿物含量较多,遇水极易软化,是“易滑岩组”。这类岩层不仅本身容易发生滑坡,而且它的风化碎屑产物和覆盖在其上的堆积层也极易沿着基覆界面发生滑动。卧沙溪滑坡正是沿基覆界面发生了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