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确诊COVID-19感染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检测,但因CT检查简便快捷,能够早期发现病灶,所以疑似病例如具有典型CT特征仍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HRCT为当前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根据病变范围与类型将CT影像分为四期:早期、进展期、重症期与转归期。
早期病变局限,斑片状、亚段或节段性分布为主。病灶以肺外围背侧为主,以两肺下叶为著,与胸膜常紧贴,提示新冠肺炎病变多首先侵犯皮层肺组织的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病灶分布逐步从外周向中央扩展。病灶形态以三种类型为主,即多叶多灶分布病灶、单叶片状病灶和孤立性类圆形病灶。
进展期新冠肺炎大多数病例进展迅速,复查CT影像发生明显变化,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可累及多个肺叶,下叶居多。病灶变密实,境界不清,GGO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少数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根据既往SARS病理学机制,提示为肺泡腔内聚集大量细胞渗出液、间质内血管扩张渗出;肺泡连通起来形成融合态势。重症期新冠肺炎肺部病变一般在发病后14天左右达到高峰,少部分病例急剧进展,病变累及双侧全肺,呈白肺征象,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双侧胸腔可有少量胸腔积液,临床纳入危重症管理。根据既往病理学机制提示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转归期多数病例在14天后进入转归期,表现为病灶逐步吸收,可遗留少许条索状高密度影,提示纤维化。少部分病例病程较短,影像可由早期表现直接进入转归期。
不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观察。20%~30%的的确诊病例的CT影像表现不典型,无法与其他肺部病变进行鉴别;多次CT复查可表现为完全阴性征象,或仅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点影。
患者,男性,42岁,发热伴乏力7天。病变显示为多发条索状、条带状阴影,无法与其他肺炎区别
影像特征总结:
1.早期病灶分布于两肺背侧胸膜下,以下叶为著,单发或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其内肺纹理可见,呈网格状(提示小叶及小叶内间质增厚),伴随血管增粗;部分表现为结节伴周围晕征;部分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不按肺段分布。病灶无空洞形成,无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病灶内部支气管走行通畅,无明显扭曲变形,极少见到树芽征。
2.进展期病灶随着病情进展,病灶范围迅速增多扩大,沿着支气管血管束从周围向中央推进,也可呈反蝶翼状分布;病灶内密度增高或不均匀,出现实变。
3.重症期表现为大范围肺组织密度增高实变,少数呈白肺征象。
4.转归期片状GGO可完全吸收,肺内病灶向纤维化演变。
资料和图片来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03-03)[-03-04].
2.管汉雄,熊颖,申楠茜,等.武汉新型冠状病毒(-nCoV)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初探[J].放射学实践,.
3.纪建松等,新冠肺炎CT早期征象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技出版社,.2
4.武汉19-nCoV肺炎影像学表现初探.医院放射科.-01-23.
5.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概念与CT表现.医院放射科.-02-14.
大道至简悟者天骋
创新影像关爱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