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培训的规范化,不仅体现在培养结果的规范化,也体现在培养过程的规范化。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规范化到培训过程,培育出同样优质的临床医生。
《迷你临床考核:从理论到实践》
以往的培养模式中,常常会用到出科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事实上,这对医生临床能力培养的价值有限。例如在心内科轮转结束以后,再给一个“心肌梗死的诊治”的出科考试,很难体现其在心内科轮转以后的学习情况和提高情况。所以,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院提出了以下两个现实问题:1.什么是一名医生的临床能力?2.怎样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医院将临床能力和临床技能等同起来,因为这样更加直观,更加可控。我们的一位住院医师,胸穿非常熟练。有一次在血液科轮转中,发现有位晚期血液系统肿瘤的患者有大量胸腔积液,就迅速给患者做了胸腔穿刺置管,术前术后没有和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也没有与上级医生请示,胸腔引流当晚,患者发生严重休克,最后导致死亡。后来家属将医生告上法庭,在医疗鉴定中,该医生的操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但家属不满的主要是认为医生在操作过程中手法粗暴,穿刺以后家属因为患者不适反复来找医生时,医生态度十分冷漠。因此,出科考满分,或者临床技能满分的医生,就一定能成为好医生吗?有一位老年患者,胸骨后疼痛一次收住入院,住院医师给患者约了几乎全部的辅助检查,后来冠脉造影发现,患者并没有冠脉狭窄,出院时住院医师不加思索就开具了全套的冠心病药物。后来患者因为他汀类药物服用不适,到专家门诊就医时,发现患者胸痛的原因主要是骨质疏松,使用补钙和相应治疗以后,症状立即得到改善。事后,我们和这位医生谈话,问起来为何为这位患者开具这么多检查,之后又给与这么多药物,他的回答是,按照诊疗规范,已经把书本中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了,这样就不会错。但是,就这位患者而言,的确他自己也认识到不需要这么多的检查,出院用药也主要出于预防的需要,“按照书本上来”总是对的。这种“不假思索”、按照标准来,不考虑患者的个体化的医疗模式,正是规范化培训最容易导向的一种模式。但是,诊断和治疗全覆盖的医生,是否就一定具备了良好的临床能力呢?以上两种医生,显然都没有具备良好的临床能力。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提出的住院医生六大核心能力,包括:1)医学知识(medicalknowledge,MK)2)在实践的学习和提高的能力(practice-basedlearningandimprovement,PBLI)3)患者照顾(patientcare,PC)4)人际交往技能(interpersona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