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知识关于新冠肺炎的中医预防知识

编者按:本期防控知识由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梳理汇总,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医预防知识吧。

温馨提示:这是一篇用心的梳理,可能需要您5—8分钟的阅读时间,希望能帮到您

一、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是一种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头戴“皇冠”,所以将其命名为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已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6种,其中4种引起普通感冒,另2种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二、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从武汉市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是发现的第7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次中国武汉检出的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nCoV(novelcoronavirus)。根据溯源调查和检测结果、发病情况以及对新型病毒的认知,目前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源于野生动物,但具体物种还未确定。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体外分离培养时,-nCoV(novelcoronavirus)96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而在VeroE6和Huh-7细胞系中分离培养需约6天。

三、新型冠状病毒就是SARS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有些特征与当年的非典(SARS)类似,两种病毒均是冠状病毒,算是同门亲戚,目前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

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不等于SARS病毒,两者的基因特征有明显区别。

四、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NCP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类似非典(SARS)的新病毒。

NCP与非典病毒属同一类别,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疾病、发烧、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年12月,中国湖北武汉市发生多起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着疫情的扩散,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出现病例。研究发现,疾病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会导致病毒性肺炎,即新型冠状病毒:-nCoV(novelcoronavirus),因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家至今还不清楚,-nCoV(novelcoronavirus)病毒来自何处,但猜测可能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英国健康保护局专家说,初步科学分析显示,-nCoV(novelcoronavirus)跟蝙蝠冠状病毒是近亲关系。年2月,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CP”。2月21日,将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五、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最初可能来源于动物,目前发现可以人传人,主要以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人在说话、喷嚏、咳嗽时会排出分泌物和飞沫,病毒会附着在飞沫上传染给周围的人,这称为飞沫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近距离的密切接触者。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会造成传播。

六、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从目前发病情况来看,人群普遍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及自身的免疫力。

同样的接触机会下,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感染几率更大。本次发病患者群体表明,伴有高血压者占30%左右,伴有糖尿病者占比20%左右,且重症患者多为有伴发病者。

七、怎么消灭新型冠状病毒?

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也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发时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的症状有相似的地方,但在细节上有所差异。

普通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数由细菌或支原体引起,全年可发。主要症状为喉咙痛、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儿童和部分成年患者会有发热的情况,总体来说症状不会很严重,一般经过5-7天病情会慢慢自愈。

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流感有什么不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一般不引起流行。人的一生可能会多次感染相同和(或)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

流感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局部症状轻而全身症状重。普通感冒一年四季均会发病,通常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轻。

十、普通人群如何防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普通居家人员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十一、哪些人是密切接触者?

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发病后,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①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②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

③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感染者(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④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十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表现?

基于目前流行病学调查,该病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十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查结果?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十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十五、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在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人没有相关症状,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的,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还有一些病人发热不明显,偶尔干咳或者乏力。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一定病毒传播力,因此要严格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

十六、喝板蓝根和熏醋能预防病毒感染吗?

板蓝根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等热性疾病,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无效的。食醋所含醋酸浓度很低,熏醋达不到消毒效果。

十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是什么?

(1)流行病学史

①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②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③聚集性发病;

④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指病原核酸检测阳性者。

(2)临床表现

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②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为疑似病例。

十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诊断标准是什么?

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可确诊:

(1)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十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有哪些?

(1)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2)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3)重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①呼吸窘迫,RR≥30次/分;

②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③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mmHg(1mmHg=0.kPa)。

(4)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①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②出现休克;

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二十、中医如何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

首先要清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个传染病,不是一般的感冒病症。

《素问·刺法论》中讲:“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即是鼻子,说明是从呼吸道传染的传染病,表明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此病为疫病,可以相互传染,无论男女老少均症状相同。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专论温疫:“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指出疫是自然界疫疠之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传染病为疫病。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是属于疫病。

二十一、中医如何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

从武汉、广东、重庆等抗疫一线医疗专家反馈的患者病历资料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喘促。年1月Lancet(柳叶刀)在线发表的数据也证实,83%病例出现了发热,82%病例有咳嗽症状,31%病例出现气短。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可突然加重进展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状态,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一温病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相符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从临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像来看(见下图),患者多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因此中国医院仝小林院士认为,确切地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寒湿(瘟)疫”。基本病机为湿邪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病理因素为“湿毒热瘀”,核心在湿与毒,病位在肺、脾,可伤络入血。

二十二、中医是如何认识瘟疫及治疗的?

瘟疫在《周礼·天官》中早有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是因时令不正之气,即“非时之气”所致。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本能病》:“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瘟疫流行之猖獗。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宋代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有一定关系,提出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等五疫之名,表明医家们已认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乃是一种疫毒之气。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其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在《脾胃论》原序中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由此可知李东垣生活的年代曾发生过大的瘟疫,年壬辰年运气是寒水司天,湿土在泉,该年整个大的时段都是偏寒湿的,发为“土疫”,上吐下泻,李东垣根据这个运气特点,抓住脾胃病机来治疗疫病,疗效较好。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

明朝医家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明朝医家吴又可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胡瑛君医师在《医易同源》中指出,庚子年为太过之运与在泉合为同天符,此年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异常变化下出现太阳寒水日久不降,伏而不化,化为郁气,天气就会阴沉,热气与湿气交替发作,人们易患大厥,四肢倦怠、沉重,阴痿少力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邪从口鼻进入,呼吸道传染,肺为呼吸出入之门户,秽浊之气由口鼻吸受,必然先伤肺气。该病起始发热、咳嗽、气喘,《黄帝内经》曰:“肺病者喘咳气急”。同时,《灵枢·经脉》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表明肺与胃、大肠经脉相通,在疫病过程中即有一些病人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大便溏泻或大便不爽等湿邪困脾之症。

结合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中及首都医科医院王宪波教授等的资料来看,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主要有:

(1)潜伏期长,3-7天,最长可达14天左右;

(2)症状虽以发热为主,但部分患者热势不高,身热不扬;

(3)患者多倦怠、乏力较重;

(4)多伴腹泻、大便不爽等;

(5)多见白腻或黄腻苔,不少患者还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仝小林院士认为该病整体表现符合中医“寒湿疫”的特点,并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体现,整体而言符合运气失常,湿邪内盛、阳气亏虚之特点。

二十三、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如何预防护理?

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扶正防疫、药物防疫、接种防疫、重视环境、个人及饮食卫生、消毒隔离等。

1.扶正防疫

古代医家强调无病早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在疫邪未发病之前即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以保养真气,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疫抗病的目的。吴又可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强调了机体正气强弱在疫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指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也是强调了脏腑精气旺盛是机体健康的保障。

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治过程中,首先易感人群是防控重点,要从存在正气损伤者,即存在慢性病或者隐患的人着手预防。

(1)调养心神以养正气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预防瘟疫首先要正气强盛,抗邪有力才是防病未然之关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明确指出,人的精神状态决定机体正气的强弱。重视精神调养,要求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己以待物;“无”足没有妄想和贪求,即具有较为高尚的情操,无私寡欲,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通过相应的锻炼获得好的心态,比如书法、绘画练习,瑜伽锻炼等等,做到平心静气,心若止水,精神内守,则可有效抗邪防疫。正如《内经》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合理调整情绪以固正气

中医学指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表明情绪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中可通过调整情绪、安养心神来缓解自身情绪波动、精神心理活动异常,减少精神心理压力,在疫病防治中做到不恐慌,不传谣、不信谣,减少精神紧张对疾病的恐惧,避免因负性情绪损伤脏腑而引起自身正气损伤、抵抗力下降而患病。

(3)合理锻炼,减少体力消耗以保正气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合理锻炼身体,避免过度劳累而耗伤正气。锻炼中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避免健身锻炼过程中大量出汗,心在脉为血,在津为汗,汗为血之液,由阳加于阴,气化而成,故称“汗为心之液”。血主脉中,汗主脉外,汗出之同时,也有正气随津液外邪而损伤,免疫力下降。因此,张仲景在桂枝汤证后对药物解表发汗做了严格的要求:遍身微汗、小汗,不可全身大汗淋漓,防止过汗伤及正气。

因此,锻炼中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体能选择合理的锻炼方法,同时防止过量出汗致机体气阴损伤,抵抗力下降而易受疫病侵袭。

②避免过劳伤及正气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表明了五劳对机体的损伤。

久视伤血: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目受血乃能视物。若人长时间用眼睛看东西,如玩手机、上网、看电视等,会致肝血耗损,眼睛疲劳、视物昏花、视力下降,导致人体阴血损伤。血能载气,血伤进而引起正气亏损,抵抗力下降。

久卧伤气:长时间躺卧不运动,气血周流不畅,则可伤及人之肺气,现代医学在久病卧床病人时即有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乃是久卧伤气、水津蒸腾气化无力之实例。

久坐伤肉:伤肉实则伤脾。脾主运化,助胃肠道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对每天久坐之人来说,胃肠蠕动较慢,会影响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易造成脾虚运化下降,或脾湿气太重,纳呆乏力。因此,久坐实则也在消耗胃气、元气,此之谓暗耗元气。脾胃损伤则易致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生。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信息显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中有30%合并高血压,20%左右合并糖尿病,而死亡病例也以中老年人为主,且多伴发糖尿病、高血压。

久立伤骨:长时间站立会伤骨,即伤肾气。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对全身各脏器功能均有推动作用,所以长久站立也可伤及肾气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疫病感染风险。

久行伤筋:长久行走会致伤筋,即伤肝,特别是人体超强度劳动、锻炼就会伤筋、伤肝,引起机体气机运行失常,免疫力下降。

(4)护肾保精,避免过劳伤精以养正气

《景岳全书》避疫法曰:“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惟在节欲节劳,或于房室劳倦之后,尤不可近,仍勿忍饥以受其气,皆要法也。”过度性生活能使人体力耗损,抵抗力降低,即“伤寒偏打下虚人”,即是包括瘟疫在内的广义伤寒往往易侵犯性生活过度的肾虚之人。

此外,《内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曰:“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比如冬天熬夜不注意休息、劳心劳力、出汗过多、欲望过多,这些都是不藏精的表现。可见,在瘟疫流行期间,清心寡欲,养精扶正以防疫病是非常重要的。

(5)合理饮食,避免湿邪产生伤及正气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曰:“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食物具有寒、热、温、凉之性,因凉仅次于寒,温与热性质相近,所以实际上是寒、热两方面的性质。一般而言,肉类食物多为热性,《黄帝内经》言:“阴静阳燥”,意思是说阳热之性的动物,动得很厉害、跑得比较快;反之,趴着不动的动物,它们的肉质多偏寒凉,如牛羊肉的热性肯定比鸡肉强,鱼、虾类大多是热性,螃蟹属寒凉食物。

蔬果食物从季节上来看,冬夏多寒、春秋多热。冬天光照少,寒气重,蔬果多偏寒,如大白菜、白萝卜等;夏季雨水多,夏季生长的水果也偏寒凉,如西瓜、黄瓜、梨、柚子等。

从水陆生长环境来看,水生植物偏寒,陆生植物偏热。如长在水底的食物海带、紫菜等性偏于寒;长在陆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药、姜等,其性偏热。

因为食物属性的寒凉之分,所以食物的保健功效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寒性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等功效;而温热性食物则多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之功效。热性体质者适于多吃寒凉属性的食物,如常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人群;寒性体质者则适于多吃温热性食物,如体虚易感、手脚怕冷、畏寒等的人群。

脾胃以阳气为运化水谷精微之用,最怕凉食、过量水分摄入,如矿泉水、饮料、啤酒等,寒凉可伤及中焦脾胃阳气,致脾胃气虚,促进内湿产生,降低免疫力,增加疫病感染风险。

(6)遵纪守法,积极弘扬正能量以护正气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曰:“若人能养慎,……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表明在疫病预防中,一方面不要违犯自然之“王法”,亦即客观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合理调适饮食和衣物,合理作息,养护正气。另一方面,不要触犯国家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弘扬社会正能量,避免违法带来的身心伤害损伤正气。

2.药物防疫

《素问·刺法论》中有用小金丹以预防疫病的记载。晋·葛洪指出:“家人视病者,可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葛洪用柏枝散预防疫病流行,并强调常服熬豉、新米、酒渍,以断温病,令不相染。《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列有不少辟温方药,如《备急千金要方》言:“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以防温病(传染性疾病)发生。

此次疫病归属于“寒湿疫”,对于无明显口苦、发热,舌苔白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者,避免使用双黄连、连花清瘟胶囊、清开灵等苦寒伤阳之品。

仝小林院士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为四期,即早期、中期、晚期及恢复期。早期为寒湿袭肺碍脾,中期为寒湿阻肺困脾,晚期为寒湿闭肺伤脾(内闭外脱),恢复期为肺脾气虚。在用药上,总的原则是散寒除湿,避秽化浊,而且应该一以贯之。早期可以用藿香正气散、神术散、达原饮等,中期用宣白承气汤、藿朴夏苓汤等,晚期用参附四逆汤或加苏合香丸等,恢复期用六君子汤、理中汤等,药性整体偏于温热。

另外,对于激素和抗生素一类药物的使用,也要合理,仝小林院士指出,减少不必要输液,寒湿者舌体偏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甚至腐苔,反映湿邪很重,此类患者初起阶段尽量采用中医药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输液。湿邪缠绵难愈,过度输液会加重寒湿。避免滥用抗生素,因其为病毒感染,除非合并细菌感染,不宜常规使用抗生素。从中医来看,抗生素多为寒凉之品,易伤脾胃。

3.接种防疫

预防传染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接种免疫,这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一种方法。年1月29日,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29日表示,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正在研发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但疫苗需要进行动物实验,才能明确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何时可用在人身上还未知。

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开展接种防疫。

4.重视环境、个人及饮食卫生

我国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疫病传染不可忽视。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使用唾壶的习惯。应邵《汉官仪》载:“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唾壶,朝廷荣之。”唐代《千金要方》中也载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要求人们不要随地吐痰。

因此,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要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掩捂口鼻等,这些与疫病预防的关系极为密切。

5.消毒隔离

古代医家基于对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认识,在《内经》提出的“避其毒气”预防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了各种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如汉代即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集中隔离治疗,设置“病庵”,医院。晋朝规定朝臣家有“时疫”(传染病)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说明不仅要将病人隔离,还要对已与病人有所接触而尚未发病者隔离。

医学观察期的长短是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情况确定的。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密切接触者观察14天如果没有发病,一般就不会发病了,除非再次接触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是十分必要的。

6.注重心理防控,克服恐惧心理,增强抗疫防病信心

《灵枢·本神》中五神脏的理论,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交: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反之,心理异常活动又会对脏腑气血构成影响而产生疾病,如《素问·举痛论》中的“九气为病”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百病始生》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脏腑病变可导致情绪改变,情志失调也可产生疾病,两者相互影响,该理论也为疫病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情绪紧张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引起肝脏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继而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分泌功能,即“肝郁气滞”。如失望、悲伤的情绪,作用于大脑海马状突起部分,能刺激人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网络,引起皮质醇类等多种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激素分泌,如果这种超量分泌过于频繁和持续时间过长,免疫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发生疾病。

中医心理治疗主要有祝由、暗示、情志疗法、音乐疗法等。祝由是以语言开导为主的心理疗法,由医生祝说病由,转移患者精神,从而调整气机,促进疫病得愈。《黄帝内经》曰:“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一贯主张心身同治治疗必须首先清除患者一致病的心理因素,调动病人积极性,增强抗病能力,改善身心状况,达到治疗目的,这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精神支持疗法相似。

暗示疗法主要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诱导病人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进而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它也是现代心理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情志疗法,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之目的。它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个特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口:“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后世张元素在此基础上创立以情胜情法。

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了七情致病说以及治疗方法,《传忠录·里证篇》记载:“七情内伤,过于喜者伤心而气散,气散者收之、养之;过于怒者伤肝而气逆,肝气逆者平之、抑之;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脾气结者温之、豁之;过于忧者伤肺而气沉,肺气沉者舒之、举之;过于恐者伤肾而气怯,肾气怯者安之、壮之”。

此外,音乐疗法对疾病预防也具有较好的作用。中国是音乐治疗的发祥地之一,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史记》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提到“十二律为神物,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清代吴师机的著作《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中国古人对音乐有高深的认识,据《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古人认为声音之本在人的心神,心神所觉而后形于声色。

音乐的清浊、疾徐、哀乐、刚柔,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需相化,正是阴阳之道的体现。东汉《太平经》探讨了音乐阴阳之理,认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在阴阳的基础上,古人更提出五音的见解。《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学说,直接将声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结合起来,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素问》记载:“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史记》中说:“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不同声音对应不同脏气,因而有不同的治疗功能。宫调(相当于简谱中的“1”)的音乐,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相当于简谱中的“2”)的音乐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相当于简谱中的“3”)的音乐,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相当于简谱中的“5”)乐曲旋律,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调的曲调(相当于简谱中的“6”),音乐风格清纯,凄切柔润,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骨。正是通过音乐对五脏,五气的影响,从而“雪其躁心,释其竞心”,而“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中医认为,音乐治疗贵在“和”字。《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便是中国音乐所推崇的至高境界。音乐是一种和合之气,它能和合人体之阴阳,起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作用。天地阴阳之和与人体阴阳之和是同构相应的,人身小天地,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

音乐能养生、治病,已被中外许多学者公认,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曲调温柔,音色平和,旋律优美动听,能使人忘却烦恼,从而开阔胸襟,促进身心健康。

依据上述原理,可采用以下方法调畅情志:

性情浮躁在五行中属“火”,这类人做事爽快,爱夸夸其谈,争强好胜。平时未发作时,应引导其积极的一面,听些徵调音乐,如《步步高》《狂欢》《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激昂欢快,符合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奋进向上。在情绪浮躁时,则应用水来克制,听些羽调式音乐,如《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缓和、制约、克制浮躁情绪。

压抑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这些曲目悠扬沉静,能抒发情感。当遇到挫折,极度痛苦压抑时,应听角调式音乐,如《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此类乐曲生机蓬勃,能以肝木的蓬勃朝气制约脾土的极度压抑,使其从痛苦抑郁中解脱出来。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悲痛时,应听商调式乐曲,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对于久哭不止,极度悲伤的患者,应听徵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愤怒在五行中属“木”,愤怒生气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舒肝理气,如《春风得意》《江南好》等。在愤怒至极,大动肝火时,应听商调式乐曲,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艾尔加的《威风堂堂》等,以佐金平木,用肺金的肃降制约肝火的上亢。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以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补火制水,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音乐治疗一般每日2-3次,每次以30分钟左右为宜。治疗中不能总重复一首乐曲,以免久听生厌。治疗的音量应掌握适度,一般以70分贝以下疗效最佳。

二十四、戴口罩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吗?

正确佩戴口罩能够有效防止病毒的传播。需要注意的是,佩戴口罩的同时要坚持经常洗手,可以大大降低被传染的几率。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口罩,防护效果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根据情况选择和定期更换。

1.如何选择口罩?

按照对佩戴者自身的防护能力优先级排名(从高到低);N95口罩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请根据您身处的环境(感染病毒的几率)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口罩。

口罩使用原则:不盲目使用,不过度防护。空旷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一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建议戴任何形式的口罩。

口罩不是万能的,但是正确佩戴口罩,经常洗手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被传染的几率。

2.如何佩戴外科口罩?

选择合适尺码适合自己面部大小的口罩,戴口罩之前必须要清洁双手,确定口罩的完好性、正反面以及上下方向,一般而言有颜色的一面应向外,有金属条沿的应朝上。鼻子、嘴巴、下巴贴紧罩好,有金属条沿的应沿鼻梁两侧用手压紧,确保贴紧。

3.一次性口罩戴反了会不会影响效果?

戴反了不仅会影响效果,也影响舒适感。可以按照下述方法检验佩戴是否正确:

触摸感:柔软的吸水面朝内,粗糙的防水面朝外;鼻梁金属条:金属裸露面朝外,而包裹住的面朝内;看颜色:一般白色朝内,有颜色的部分朝外。

4.口罩戴多久需更换?

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建议每隔4-6小时更换一次。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为一次性使用;N95口罩限个人使用,在受损、变形、变湿、变脏或被污染时都应丢弃。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清洁程度来确定是否更换。

5.在家里需要戴口罩吗?

在家里不建议佩戴口罩。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的家庭成员,建议避免近距离接触,如果必须接触建议都佩戴口罩。

6.没有N95时能戴两个外科口罩吗?

一般家庭不需要戴医用N95口罩。医用N95医院使用,针对近距离接触、可能存在气溶胶暴露的情况。戴两个外科口罩不等于效果更好,反而会影响口罩的密闭性。为防控疫情,医务人员和可疑感染者不宜佩戴带呼吸阀的口罩。

7.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吗?

一般不建议重复使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口罩供给不足时,在确认没有污染时,可将使用过的口罩储存于清洁、透气容器中,要最大程度减少交叉污染。

8.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普通人戴过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疑似病例及其护理人员用过的口罩,按照医疗废物收集和处理。摘口罩时,手尽量不要接触口罩朝外面,抓住两侧绑带将其取下后放入收集袋内再丢进垃圾桶,且立即洗手或进行消毒。口罩如已损坏需要更换,口罩不可共享。

9.口罩正面戴完再反过来戴吗?

不可为了节省口罩正面戴完(明显感觉潮湿后)再反过来戴,这样非常危险。网上流传的自己健康时口罩“正戴”、自己生病时口罩“反戴”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

用后的口罩不可以用开水烫烫或者医用酒精泡泡晾干后再戴。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

二十五、普通人群正确预防疫病还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为什么要经常洗手?

经常洗手保持手部卫生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最基本、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2.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咳嗽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前中后、用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动物或处理粪便后均需要洗手。

3.如何正确洗手?

第1步:用干净的自来水彻底润湿双手,然后关闭水龙头并涂肥皂。

第2步:与肥皂一起搓揉手的所有部分,不要错过任何角落。将手背,手指之间以及指甲下都打上泡沫。

第3步:涂满泡沫的双手至少揉搓20秒钟,只是前后搓搓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第4步:在干净的自来水下彻底冲洗双手。

第5步: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双手或风干。推荐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因为它可以进一步帮助清除病原体。

4.洗手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是要注意清除容易沾染致病菌的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务必将其中的污垢去除。

二是注意随时清洗水龙头开关,因为洗手前开水龙头时,脏手实际上已经污染了水龙头开关。开关处也要用手打上肥皂沫摩擦一会,再用双手捧水冲洗干净,然后再关水龙头。

5.没有水可以洗手时怎么办?

在没有肥皂和水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在手和手指的所有表面上擦拭凝胶,用手搓干。出门在外实在没有办法洗手的话,可以用湿巾纸替代,擦拭手和可能触摸或搁置物品的表面。

6.普通家庭如何居家消毒?

在疾病流行期间,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或用乙醇类消毒剂消毒。桌椅等物体表面每天做好清洁,定期消毒;有客人(身体健康状况不明)来访后,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择75%酒精等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室内做好通风换气。

7.家人出现可疑症状应采取何种措施?

做好隔离防护,并根据病情进展及时送其就诊。就诊时应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发病后接触的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患者的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与无症状的其他家庭成员保持距离,避免传染。若家庭中有人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其他家庭成员如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有症状的家庭成员就诊后,应对其活动空间和全部接触物品进行消毒。

8.在公共场所如何预防?

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行监测,不要带病上班。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疑感染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保持公共场所空气流通和环境清洁卫生。尽量不去人流集中处,如必须去应戴口罩、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嘴巴。

医院,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的病人密切接触;医院后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jy/4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