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数据,预计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万。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全国人民的健康,目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新冠病毒也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大威胁。
为传播精准外科理念,为更多肺癌患者答疑解惑,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携手CCMTV临床肿瘤频道共同发起了,“肺常时刻”胸外患教系列科普活动。第一期活动由医院主任医师张毅教授、医院主任医师张真发教授、医院副主任医师郭天兴教授三位肺癌领域专家共同坐镇,对肺癌患者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
张毅教授病例解答
患者,女,46岁。术前一个月PET-CT及术前一周的CT没有发现肺门纵隔转移,19年9月6日手术,术中医生认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不大,但是术后病检报告肺门淋巴结有多个转移,纵隔淋巴结有3个转移,不能分辨是2组还是4组,基因检测ALK突变。术后四周期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未行放疗,1月底开始阿来替尼mg每日两次靶向治疗,请问:阿来替尼吃多久?最佳剂量是多少?需要几个疗程?
张毅教授:根据术后病理考虑为IIIA期,N2患者,如为多站淋巴结转移,建议患者四个周期辅助化疗后进行纵隔放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如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建议服用阿来替尼直至病情进展。但阿来替尼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目前没有相关证据,不建议应用。
张真发教授答疑
1、肺癌患者术后有胸腔积液,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该如何治疗?
张真发教授:肺癌患者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属于正常现象,不引起症状的一般无需治疗,如出现胸闷、憋气、发热等症状需要进行处理。
2、肿瘤患者的发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预防?肿瘤引起的低热需要治疗吗?
张真发教授:发热是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肿瘤本身引起,即肿瘤热;2)肿瘤继发的感染引起;3)肿瘤治疗引起。有症状的发热对症处理即可,当肿瘤控制发热症状可能就会消失。
3、肺癌的高发病率让人担忧,体检中的哪些项目能够有效筛查早期肿瘤?除了熟知的吸烟,肺癌的其他高危因素有哪些?
张真发教授: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中唯一确定有效的检查。目前认为,除吸烟外,其他可能因素如空气污染;电离辐射;合并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慢阻肺等;肿瘤家族史;饮食等证据不足。
4、什么是免疫治疗?哪种类型的肺癌患者可以进行免疫治疗?
张真发教授:免疫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化疗、手术等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而是针对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是通过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
5、目前疫情下,医院科室都恢复了,请您简单介绍下目前的收治情况是如何?
张真发教授:目前我院的诊疗活动基本恢复正常(90%左右),总的原则是,既要积极防疫也要全力救治肿瘤患者。
郭天兴教授答疑
1、55岁女性患者,肺腺癌I期。右肺上叶和下叶段切除手术,EGFR19突变,后续如何治疗?要吃靶向药吗?
郭天兴教授:按照最新CSCO指南,I期肺癌患者,R0切除,术后定期复查,无需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对于术后转移、复发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建议患者均衡饮食,加强锻炼,保持乐观心态,规律随访。
2、76岁女性患者,右肺肺上叶浸润性腺癌,IIb期。请问:微乳头30%,ki-%,胸膜侵犯+,是不是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怎样应对这些因素?
郭天兴教授:按照WHO肺腺癌新分类,微乳头亚型提示预后不佳。ki-%提示肿瘤增殖较活跃,存在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根据CSCO非小细胞肺癌指南,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全面了解驱动基因及PD-L1的表达状态,充分评估PS评分。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辅助靶向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免疫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
3、37岁男性患者,肺腺癌Ⅲa期低分化。两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白蛋白紫杉醇+O药+卡铂)。第二个化疗开始,深呼吸时左胸隐疼,是否为化疗失败?新辅助化疗后若能够手术,以后该如何维护?新辅助化疗失败,不能手术,后续应该如何治疗?
郭天兴教授:根据irRECIST标准,推荐4个周期免疫治疗之后,进行影像学评估。建议继续两周期免疫新辅助治疗,在完成四周期治疗后进行准确评估。目前各大指南对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术后维持尚无高级别水平的证据建议,建议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如是否达到pCR(病理完全缓解)、MPR(新辅助治疗后残余活肿瘤≤10)等,以及综合考虑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后进行判断。
本期胸外患教系列科普活动,三位专家在解答肺癌患者提出的共性问题的同时也对一些肺癌病例进行了详细讲解,给患者朋友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