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呼吸系统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lungflukedisease)

肺吸虫病又名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是并殖吸虫(Paragonimus)寄生于人体各脏器所致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患者生食或生饮含有肺吸虫囊蚴的淡水虾蟹或污染的溪水后感染。

临床表现

由于虫种寄生部位不同,发育阶段和宿主反应性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于肺部常表现为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等;寄生于脑、脊髓、腹腔、肠、肾、皮下等组织可以引起相应脏器受损症状。

按被侵及的主要器官可分为下列型:1.胸肺型最常见。2.肺外型(①皮下包块型②腹型③肝型④脑型⑤脊髓型⑥心包型⑦阴囊肿块型⑧眼型⑨亚临床型)

病理特点

肺吸虫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虫体在人体组织内穿行和定居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水肿、出血。成虫的基本病变可分为下列三期,三期病变可同时存在。

肺吸虫病病理分期

脓肿期:虫体穿破组织导致出血与坏死。病变呈线状或窟穴状,内有出血。其后有炎性渗出;继之病灶周围肉芽组织形成薄膜状脓壁,逐渐形成脓肿。

囊肿期:脓肿周围肉芽组织增生,逐渐形成纤维状囊壁,构成囊肿。囊肿常为多房性,房与房之间有隧道或空穴相通。

纤维瘢痕期:囊内虫体游走或死亡后,囊内容物排出或吸收,周围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向中心发展。使整个囊肿完全被纤维组织取代而形成瘢痕。

影像表现

肺吸虫亦可以侵犯肺部及胸膜,CT表现与病理三期相对应:

侵犯肺部

1、组织破坏期(脓肿期或侵润期),虫体在人体肺组织中移行引起线状出血灶或隧道状机械损伤。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密度不均,而且因虫体的移行,病灶部位随之改变。并可见斑片影之间出现“隧道”征表现。

2、组织反应期(囊肿期),虫体分泌和代谢产物导致组织炎性反应变态反应性炎症。局部组织坏死,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并逐渐纤维化形成囊壁,即所谓的“并殖囊肿”。

CT表现为结节团块状影为主,合并单囊或成簇穴窟状多房囊状改变。边界较清,偶见条索影相连。

3、纤维瘢痕期,并殖囊肿内的虫体死亡或移往别处,囊肿内及周边的肉芽组织和纤维取代,形成瘢痕。

CT表现为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

侵犯胸膜:胸膜增厚,特别是常见局限性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甚至早于肺内改变。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双侧胸腔交替性积液,即一侧胸水减少或吸收后出现对侧胸水,少数病例有多次交替或同时出现胸水。

心包增厚或心包少量积液亦可见。

随访:CT表现为囊肿逐渐吸收,周围紊乱的纤维条索或结节灶,随访无变化。偶可见钙化。

换个角度思考-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入手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疾病谱:

1、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肺炎,包括AEP(急性发热伴呼吸困难+双肺GGO或肺实变,典型表现为类肺水肿征),CEP(亚急性起病+反肺水肿征),IHS(症状不典型+常累及心脏引起充血性心衰+局限或弥漫GGO或实变,病灶呈游走性)等。

2、已知病因的嗜酸性粒细胞肺炎,包括ABPA(哮喘+中央型支扩,常伴高密度粘液栓),BG(支气管中心性肉芽肿病: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药物或寄生虫继发嗜酸性粒细胞肺炎。

3、EGPA(哮喘+鼻窦炎+双肺多形多发结节/实变)。

4、偶尔伴发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疾病,包括HP(1型:上叶小叶中心GGN+空气潴留,马赛克征或冻肉征,2型:上叶支气管血管束纤维化),COP(双肺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分布,游走),结节病(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等。

括号内都是一些典型表现与本病例不太相符,最后只剩药物或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必须要有相关用药史,这个需要进一步排除,最后就是寄生虫感染需要考虑了(殊途同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yz/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