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中医人的反思中药现代化绝不是将中药化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http://m.39.net/pf/bdfyy/bdfyc/
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反思近两年,不少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就是搞植物提取物,就是与国际接轨,就是得到美国FDA的认可,就是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这些提法存在着错误与误导。一、中药现代化是要发展完善中药而非西化中药   所谓中药,系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包括中药材、饮片和成药。青蒿素是由中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是西药而不是中药;因为谁也没有弄清它的中药药性,它也无须辨证使用,只要是得的疟疾,谁都会用。将来弄清了其四性五味与归经,届时可以划归中药范畴,辨证使用。   西药的特点是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中药也有结构清楚者,如冰片、朱砂、生石膏,但为数甚少;即使单味中药,成分也极复杂;人参至少已被人们研究了年,迄今其成分和作用也未真正研究清楚,但中医大夫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如果将结构清楚、药理药效明确的Ⅰ类中药当作中药现代化的标准,假设从中药材中提取、分离、纯化出几个结构清楚的新药就是中药现代化,那么,80年前西方国家为我们培养的药学家就从中药中提取出黄连素、麻黄素等等,我国早就实现了中药现代化!西方国家多年前就从柳树中提取出了应用至今的水杨酸,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奎宁,岂非西方年前就替我们实现了中药现代化。   迄今,全世界共研究了种植物,摸清了其化学成分,从中筛选出59种西药,包括我国的青蒿素。这是植物化学对西药的贡献。   不要以为成分决定一切。生石膏与锻石膏相比,仅相差6个结晶水,然而药性有天壤之别。人参与人参叶都含人参皂甙,古人却不用人参叶而用人参。今天检测仪器那么先进,茶叶和酒却不能以检测成分定优劣,而必须品茶师品酒师品尝。我们不能搞唯成分论,要重在临床表现。   我国西药97.4%()是仿制的,入世后,难以再仿制。从中药中研制西药、或从中药中分离提取一些提取物,出口创汇,也是一件好事。出口创汇就应该两条腿走路。而且,植物药也有一定治疗作用,有些还可以开发成西药。但不知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给这种做法戴上一顶中药现代化的帽子。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人逐渐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和西药的毒副作用,且西方国家日益感到承受不了医疗费用高涨的沉重负担,才出现了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但是,中药不等于西方的植物药,也并不是天然药物。   中药与植物药的主要差别如下:   (1)中医药有系统而又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遣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仅凭零散的经验使用。   (2)中医药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西方植物药在近几十年之前从未形成过行业。   (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仅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   (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多则四味,亦无君臣佐使之说。   (5)几千年来,中医药一直是我国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直至今天,无论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均可依赖中医药;而西方植物药仅用于可以自我诊疗的轻浅病症。在“回归自然”思潮影响下,西方各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植物药的研究与开发。但是,走的依然是西药路子。在采用筛选法开发西药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开始从植物里寻找有效成分来开发新西药,这也是植物提取物在西方兴起的原因之一。由此也不难看出,不能把植物提取物当作中药现代化。   二、中医药不能与国际接轨1、看问题角度不同   中医药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中医药有宏观准确性,缺少微观精确性;而西医药学则从微观看问题,采用分析法,不把人当成人,而视为各零件的组合,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   认识论告诉我们,宏观可以统帅、包括微观;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而不能统帅和包括宏观。因此中医药可以同化西医药,西医药不可能同化中医药。也可以说,中医药博大精深,再有年,西医药也赶不上、也理解不了中医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   2、依靠对象不同   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而已。西医是对抗医学,中医是中庸医学。   西医用各种抗生素对抗病菌;中医解决类似问题则用清热解毒药。50年代有人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灭菌。所以,今天不少中药上标明能有效杀灭细菌等西医之功能主治,是过于向西医靠拢,反倒使中医大夫不知如何辨证使用了。   3、毒副作用问题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淘汰PPA又是一例。西药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西方人不懂,让人天天大量吃关木通等以减肥,出了问题,又说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毒,能导致中草药肾病。   年,美国因药源性反应住院抢救者高达万人,其中死亡者10.6万人。经济损失40亿美元。年,在我国,万人医院,19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我国每年死于10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12倍;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岳凤先教授统计,新中国成立40年间,中药毒副反应的报道仅例,且多属用药不当。可见西药那么严格的质量标准也不见得可靠,也不见得科学。   因此,我们认为,两种体系就应该采用两种标准。   4、耐药性问题   西药在人体内也造成了同样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同时也产生了耐药性问题,也因此而日益迅速地被淘汰,只有加快开发新药品,而新药产生耐药性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青霉素从发明至今的80多年中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而且使用剂量增加了上百倍,可说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药应用了年,并没有产生耐药性而被淘汰。原因就在于整体治疗思想和复方的应用。陆广莘教授曾做过实验:从耐药性来说,黄连素黄连复方辨证论治。   综上所述,中、西医药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医疗保健体系,难以采用同一标准。中医药传入周边国家虽有0多年,但其水平远不及我国,而西方国家根本不懂中医药,因而中药系列标准只能由我国制订,绝不能与国际接轨,只能向国外铺轨,即把我国制订的中药系列标准推向国际,让他们承认,让他们与我们接轨。绝不能为了卖出一点中药,拼命削足适履,去按照人家的西药标准来改造中药,同样不能去适应西方植物药标准,因为植物药走的西药路。三中医药国际化首先要本土化   1、10余年来中药出口没有增长   从80年代末期至今,中药的出口创汇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在5亿美元上下徘徊。年上升到6.7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后来又下降到5亿美元上下。而且中成药仅占20%-30%,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植物提取物。出口的中药材占70%,多数是生药而非饮片,实际是为西方提供植物药的原料。尤其是中药材出口平均价格几乎年年下降,年平均价格仅为年的二分之一弱。   大多数药材以生药出口,其实算不得中药出口,且换取的一点外汇远远补偿不了我国挖甘草、麻黄草所造成的土壤沙化。年,美国从我国进口的甘草相当于4万亩草场的产量,而破坏一亩草场等于破坏了3亩草场,出口美国赚了的外汇,却毁了我国12万亩草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2、中药国际化遇到的困难   第一是西方缺少中医大夫。中药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大夫辨证应用,方能显示奇效,但西方国家没有多少中医大夫,更缺乏训练有素者,你的药再有效,也一样卖不出去,无论是作为处方药、OTC药,还是作为保健食品。   第二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医药与西医药分属两个哲学体系,理论与思维方法不同。中医重视宏观知识,西医强调微观知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文化理念,对中国习用几千年的一些药物和疗法不理解,不接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初在美国用针灸给人治病,是伤害人体,是犯罪。尼克松访华目睹了针刺麻醉的神奇效果,加上记者的渲染,美国专家的考察,美国才接受了针灸。有人认为,中药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是中药基础研究不足,机理不清,不科学。我们确实需要加强中药基础研究,但非首要问题。除了针刺使大肠产生脑啡肽止痛之外,针灸机理仍不清楚,西方也接受了,原因在于他们看到了疗效。西医大夫开药以及病人吃西药时,他们懂得那些西药的成分和作用机理吗?都不懂。因此,即使弄清了中药的各种成分,西方也不会承认。除非将中药西化,那将完全抛弃了中医药的优势!   第三是法规限制。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定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因而成分复杂的中药很难通过FDA评审。尽管美国已制定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放松了对植物药的管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药物标准的影响,更何况,西方植物药走的是西药路子,而中药远非西方植物药,更不能将中药降低为植物药。因此,中药仍难以以植物药药品身份(处方药、非处方药)进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国家的植物药被美国FDA批准为药品。因此,想通过削足适履让中医药通过FDA认可,此路不通。   今天,西方国家除澳大利亚之外,都不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由于澳大利亚华裔中医师林子强先生等人的努力,澳大利亚于0年为中医药立法,正式承认中医药。由此也可看出,法规的限制不是不可改变的。   第四是贸易壁垒。这是中药进入西方的最大障碍。西方医药公司完全靠生产、销售西药赚钱,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市场,他们绝不希望中医药去和他们竞争市场。因而千方百计抵制中药,甚至不惜进行诽谤诬陷。为了抵制中药,大医药集团可以操纵政府制订法律法规予以限制。   3、中医药首先要为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服务   我们主张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但是,首先要让中医药为13亿中国人服务。   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有诸多优势。其中一大优势是简便廉价。西方出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负担不起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浩瀚文献、丰富实践的医学,而且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应该用其先保证其发源地人民的健康,即首先在中国弘扬起来,然后再说走向世界。今天,我国中医人员只有西医人员的五分之一,医院数的四分之一,中医院校在校生只有西医在校生的五分之一,我国高水平的中医大夫屈指可数,因此,同西医药相比,中医药呈萎缩状态。特别是我国现行的中医药法规均参照西医药标准制定,对中医药发展多有限制。即使如此,依靠中医药来保证健康的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仍占多数。中国用世界1%的医疗费保证了世界22%人口的健康,不能说中医药起的作用不大。   事实说明,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广大的市场,中医药有着西医药不能相比的优势,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中医药,首先是继承,继而发扬,使之成为保证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主力军。综上所述,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   1.中药现代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时笔者将一些基本概念未弄清,因此,笔者作为执行主编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书也就没有讲清这些概念,以致影响了许多读者的思想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决策。这是笔者应该检讨的。   2.中药现代化绝不是将中药西化为西药,把中药“提高”到西药水平。绝不是按照西药要求搞出几个“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就是现代化了。也绝不是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就算现代化了。如果如此“化”下去,那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医药消灭化!中医药现代化是将现代科技、手段、设备、方法中能用的都用于中医药的完善与发展之中。   3.中医药绝不能与国际接轨。中西医药是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西方植物药也走的西药路子。国际上没有中药之轨可接。硬要接轨,那是与西药或西方植物药接轨,只能彻底抹杀中医药的特色,葬送中医药。 4.余年来,西医药随着帝国主义的枪炮占领了世界,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总觉得西方国家的月亮比自己的圆,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在余云岫影响下,我国制订的新药审评方法、程序、所要求资料等,以及新制订的几个政策,都没有考虑到中医药的特色,基本上都是参照西药制订的,严重地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自新药审评办法执行以来批准的新药中,大多数不是用的中医的功能主治,中医大夫难以应用。长此以往,中医大夫将无药可用,中国也将同日本一样“废医存药”。中药系列标准已到了不得不改革、不得不完善的时候了。   5.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的,但真正走向世界不是今天,而是当我们真正强大起来之后。现在可以为外国培养一大批亲中医药派,并医院,显示疗效,以医带药。再有二十年安定团结,以及中医药在中国真正弘扬起来,届时走向世界,就顺理成章了。 6.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事业费都用在了西医西药方面。今后,恐怕应该更多地用于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真正在中国与西医药平起平坐。今天,我国真正优秀的中医大夫已很少了,如不抓紧时间抢救,很可能断档。【本文摘自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医战略》一书延伸阅读关于中医,那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1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

中医要有临床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医要有理论指导,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永远提不高,升华不了。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看病绝不是用几个固定的药、固定的处方,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因此,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

因此我认为要当一个好中医必须具备三点: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这样才能当“上工”,当名医,我希望我的学生个个都能当名医。

中医师承学习很重要,可以学到很多老师的经验,但是理论同样重要,中医是经验与理论并重的科学。

比如,在乡村有大量的中医,他们临床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是一碰到疑难杂症就没办法了,因为缺乏理论功底,所以水平始终没有提高。

而我的门诊上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能解决,但可以治好很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理论指导。

例如,我曾治疗过一个女病人,自诉小便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消失。碰到这样的怪病,你怎么考虑呢?那就要用上理论了。手掌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过之处,而排尿归膀胱所主,肾合膀胱,肾属水,心属火,水克火,换句话说,不就是水气凌心吗?我就给她开了“五苓散加丹参”,结果治好了。

药方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你怎么可能想到那里去呢?既要想到排尿归膀胱所主,肾与膀胱的关系,又要知道心经的经脉所过部位,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关系,最后还要会用五苓散,还要加丹参通心脉。几分钟的思维过程包含了多少理论在里面啊!

我在临床上看一个普通病大概是5分钟,疑难杂症当然时间要多一点,病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我经验丰富,因为我理论纯熟。所以我说,要想当“上工”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捷的思维反应,否则只能当“中工”,甚至“下工”。

2

错误观念二:中医越老越吃香。

这是老百姓的普遍观念,当然,中医越老越吃香有它正确的一面,因为越老经验越丰富,就像我当了50多年医生,看了几十万病人,看的病种那么广泛,当然经验丰富。即使只看了我十分之一数量的病人,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是有一点,就拿我自己跟自己比较,我年轻时能治好的病人,如果放到今天,我不一定治得好。为什么呢?

第一,人老了思维不如年轻时敏捷,反应也不如年轻时快;第二,用药不如年轻时胆大、果断。年、年治疗流脑、乙脑,我用清瘟败毒饮,石膏用半斤,黄连用一两,当年“大砍大杀”,胆子大得很,现在我没用过了,思维的敏锐性、用药的果断性不如从前,这就是年老与年轻的差别。

我去年与今年都有差别,去年看80甚至90位病人不费劲,今年就感觉很累了。我讲课也是这样,年轻时比现在要流利,现在经常要思考,甚至要停顿,思维、反应慢下来了,就像电力不足了。这就是年老与年轻的区别。

当然,年老也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稳重。年轻时看病是单刀直入的,三物白散也敢开,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好胜心切。

我这些年来经常给年轻医生收拾残局,他们连生川乌、生草乌、斑蝥都敢用,麻黄、细辛一开就是10克,甚至更多,因为他们没想得那么复杂。就好像开汽车,新手开车都很猛,但只要开了10年车胆子就开小了,这就上了另外一个层次,我们当医生的也是如此。

因此,我说中医越老越吃香的观点不完全正确。

3

错误观念三:中医专治慢性病、专门搞调理

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经常有病人到我门诊上说“请给我调理调理。”我一听就不高兴,我说:“我是治病的,不是搞调理的。”

没错,中医是可以调理身体,《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治病就是调整内在的阴阳,使其平衡协调,这是一个总的目标。但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就不仅仅是调和的问题了,如同打仗,该杀就杀,该砍就砍,该扶正就扶正。

那为什么老百姓甚至中医队伍当中的某些人都认为中医是搞调理的呢?主要是因为现在大量的中医都不会治病了,所以老百姓都认为中医不会治急性病,只能搞调理。

说到这里我就要讲一讲中医到底能不能治急性病了。

首先,看我们的古人能不能治急症。

第一个治急症的就是扁鹊,他治疗过虢国太子的尸厥,当时病人都已经进了棺材,他看到棺材滴血,既然不是外伤,怎么会滴血呢?打开棺材看,发现棺材里的人还有呼吸,于是就救活了他。这不是最典型的中医治疗急症吗?

然后我们再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其中有多少是治疗急症的内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中讲:“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产后少腹满如敦状不就是板状腹吗?那还不是急症吗?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又提到了“妇人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的病,妇人怀孕后不能小便,这不是癃闭吗?也会死人的。

《金匮要略》中还讲到了“肺痈,吐脓血,脓成则死”,这也是急症。“水气病,少腹坚满”,也是急症。

《伤寒论》中也有很多急症的记载,比如“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六七曰,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腹满,潮热,谵语,不大便,大承气汤主之。”这些不都是急症吗?还有“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我随口就可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举出这么多急症来,也就说明我们的古人是可以治急症的。

温病学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温病本身就是指急性热病、传染病,虽然它没有取名流行性出血热、SARS、禽流感,但实际上都包括了这些病。比如暴喘症,古人称为“马脾风”,SARS不就有发热、暴喘吗?中医认为是肺热壅盛;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出血,中医认为是热盛动血;中医还有热盛动风,发热、抽搐、角弓反张;热人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像这些急症,古人都有详细的记载,有证、有方、有药,为什么还说中医不能治疗急症呢?中医是能够治疗急症的,只是我们很多中医没有掌握这些知识。

我的门诊室的门比别人的门要宽一尺,为什么呢?因为我的门诊经常有人要坐轮椅、抬担架进来,门窄了不方便。我的门诊中急症、重症病人多,自然会想到把门加宽。

我比较了一下,我在农村治的急症比慢性病多,在城市治的慢性病比急症多,因为医院去了,到我这医院治不好的。因此,中医也要学会治急症,尤其是在农村,不能治急症就不能当一个好医生。

我治急症的例子很多,随便就能举出大量的例子来。

比如有一次省卫生厅请我医院抢救一位病人,是一位23岁的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患病毒性肺炎,高热40多天,每天高热达40度,昏迷不醒。我到病房一看,病人身上插了好几条管子,气管切开,上了呼吸机,鼻子里插着胃管,下身插着导尿管,双手插着输液管,胸口还插着两条管子。我就问他们:“胸口为什么插着两条管子?”他们告诉我,一个是引流胸腔积液的,一个是治疗气胸的。

这不仅是急症,还是危重症。只见病人大汗淋漓,但舌苔黄,脉细数,沉取很有力。于是我给他开了“生脉散合三石汤”。这是温病方,生脉散可救气救阴,三石汤清肺胃实热。我只给他开了两付药,让他吃完后打电话给我,因为我还要赶回长沙上门诊。

第三天下午,该病室主任给我来电话了,第一句话就是“退烧了”。我说:“那就好了,我完成任务了。”主任说人还昏迷没醒来。我说:“好办,吃几粒安宫牛黄丸就可以了。”后来,那个小伙子病愈之后,还来我门诊看过我。

这只是随便举例而已。我的门诊几乎天天有急症。

昨天,我的一个在广东的老乡打电话来,她的小孩高烧41度,满口长疱,手上还有小疹子,轻微咳嗽,流鼻涕。我怀疑是手足口病或麻疹,又问病人的眼睛红不红,她说不红,但咽喉红而不肿。我估计多半是感冒引起的,不管是不是手足口病,就开了银翘散加大黄、土茯苓。为什么加土茯苓呢?这是为了清湿热,防止手足口病。今天早晨老乡打电话告诉我,孩子昨天晚上10点多退烧了,西医可能还没有这么快,这就是中医的功夫。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省委某领导的妹医院行子宫癌切除手术后,近30天未解大便,只放两个屁。医院以及中山医科大学请了很多教授会诊,结论只有一个:肠梗阻,需手术治疗。

但病人才手术不久,全身情况不好,不愿再手术,于是就有人建议请中医来看。我一看病人,真是腹胀如山,隆起老高,按之坚硬,但叩之如鼓声;病人轻声呻吟,低烧,微呕,苔黄腻,脉有力。于是我就开了大承气汤2付,大黄、芒硝都是30克,枳实、厚朴15克,嘱病人每小时服药一次。大约到了半夜,病人说肚子痛,家人扶她起床走动,顷刻病人说要大便,拉了一盆子大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医院都轰动了,说中医居然能治疗肠梗阻。像这样治急症的例子太多了,我慢慢回忆的话能举出很多来。

所以说,中医是完全可以治疗急症的,并且是很擅长治疗急症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大量的中医不会治疗急症,从而使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误解。

4

错误观点四:中医治病不用方而只用药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话呢?因为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科研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过分强调研究单味中药,西医学中医往往就是这么一个模式。

我们现在的中医队伍里面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错误现象,就是中医只开药,不开方。谈到临床的病案,什么病,什么证,什么舌,什么脉,它都有,诊断也有,一个中医的病名,一个西医的病名,然后有治法,有用药,但是它就是没有方(剂)。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归根结底只有一条,他基本功不扎实,不能背方剂啊!有的人可能会开出自创秘方、自创验方。哪来那么多的秘方和验方啊?有时候开出来的药都是自相矛盾的,一看就是大笑话,大杂烩。

我们现在受西医的影响,西医用药都是用单味药,我们中医也开始用单味药了。再就是我们的科研倾向于研究某个秘方、自拟方,有的人就是研究某一味药。殊不知,中药是特别讲究配伍的,应当研究药物配伍后的变化,才能了解古人拟方配伍的作用所在。

比如麻杏石甘汤、麻黄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升麻汤,它们的配伍不同,那么作用就不同了,这个作用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麻黄配石膏是什么作用?麻黄配苡仁是什么作用?麻黄配连翘和赤小豆是什么作用?麻黄配桂枝有什么作用?麻黄配杏仁有什么作用?麻黄配升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去研究这个。这才是真正的奥妙所在,这就是方剂的奥妙。

方剂的奥妙就在于它的配伍不同,作用就不同。就如同我和学生在一起就讲学问,我和一个老总在一起,我就不会讲学问了,就讲其他的;我在教室里就讲课,我在门诊就看病,门诊的人都知道我是医生,在教室里的学生知道我是老师;我到出版社别人会说我是作家,我是一个写书的;我去饭店,人家会说我是吃饭的;我写字的时候别人会说我是个书法家,我人物角色换了啊!我打牌的时候,别人会说我会打牌,我拉二胡的时候,别人会说我是搞音乐的,这就完全不一样。药物的作用和人的角色有多方面是一样的,这就要看你配伍配的是什么?你配的东西不同,它的作用就变了,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东西。

中医治病绝不是用单味药,而是用方,这个方是要跟随证走的。

而且我们用古方不能呆板,不能像日本人一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就用小柴胡汤,没有这些症状就不能对号入座,那就是呆板了,这种思维模式就错误了。

所以我们中医治病不是用单味药,不是用所谓的新药,所谓的科研药,所谓的祖传秘方,而是辨证选方,是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遣药。

首先要辨证施治,而后要因证选方,因证就是要依据这个证来选方,这个选方不是固定的。我开药是根据这个方来用的,而且还稍有加减。但是,它有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方证要合拍。就像唱歌一样,它的谱子和词的节奏要合拍,方和证要是不合拍,那是医生不会用方。如果这个人是风热感冒,给他开个桂枝汤,理由是桂枝汤是治疗感冒的,吃了怎么没有效果呢?那是你搞错了!医生用错方了!

再比如说,一个人便秘,吃点番泻叶就会拉肚子,有那么简单吗?便秘有多复杂啊?有气虚便秘,有血虚便秘,有津亏便秘,有气津两亏的便秘;还有实证便秘,有火热便秘,有食积便秘,有气滞便秘,这都不是一个番泻叶能够解决的,都不是一个大黄能够解决的。大黄和番泻叶吃了,当时可以通一下大便,但是通了之后怎么办呢?过后又不行了,并且越来越厉害。

如果是津亏的要用增液汤,气虚的要用黄芪汤,血虚的要用加味四物汤,是火热的要用大承气汤,气滞的要用六磨饮子,气火相兼的要用麻仁丸,肾虚的要用济川煎。你看看该有多少复杂的东西啊!都是有方的,绝不是一味药就能解决的,这就是中医的奥妙所在。

这些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观点,人们要认识这么几个观点,这是几个误区,我不得不说一下。

中医不是纯粹的经验医学,必须用理论指导临床,并不是越老越吃香,“老”有它合理的一面,可以是他的一个优势,但是也有他的缺点。中医不只治疗慢性病,它是完全可以治疗急症的。中医治病不是用一味药,单味的药,不是用什么秘方、验方,而是要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遣药,方证必须合拍。这就是我今天要阐明的观点。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医思维十平台无关,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文来源:《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此次分享来源于中医书友会(zhongyishuyou),由中医思维+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由中医思维+(zhongyisw)分享。

欢迎加道儿君个人

你还没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bgxq/4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