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通金刚美人群
玩转不一样的社群
公共教养我不知道是不是指在公共场所时候的教养。常常会在公共场,比如广场、火车站、机场、公交车上等等,真心可以通过在这些公共场所里人们的反应看出大家的公共教养。比如有的人,口中常带谢谢、劳驾、对不起,尽管可能会在公交车上由于车的惯性或者乘客的拥挤而碰到别人,多数情况下,有“对不起”护体就会平安顺遂;而在大马路上,常用“麻烦您”“请问”,问路基本上也无碍。人人都是平等的,当咱们尊重别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并且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家都开心。这是在公共场合通用的规则。
反观有些人太没有教养,比如不敬老爱幼,比如霸道无礼,那么就会得到大家的唾弃和鄙夷,说不定还会引起众愤。
刘飞.7.16-7.17
在公共场合的教养,也可以体现一个的教养。
人们总会注意到别人是否有教养,而忽略别人自己是否有教养。
其实,公共教养叫社会公德可能更好一点。那什么是社会公德呢?在我看来社会公德就是当我特别开心时,仍没有得意忘形,依然会考虑和觉察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给公共场合的其他人带来干扰和影响。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和着想的意识。
琪琳.7.16-7.17
公共教养是本能与超我在自我控制下的较量。
草色柳青青,本我要去草地上翻滚,要去折枝穿花,超我友情提示::公共场所爱惜草木,不可!自我四下张望若无人,默许本我,反正没人看见。超我提高嗓门大喝:没人看也要守规矩!自我附和:是的。本我冲超我翻白眼道:假正经,莫管我!自我看看超我看看本我道:本是出来踏青,却被你们坏了兴致,都闭嘴,回家睡觉!
张君英.7.16-7.17
看到这个题目想到前几天坐车,长途车全程需要大约三个小时,一个五六十岁的男子坐在车靠窗户的位置,过了大约两个半小时,车上闻到烟味。售票员的鼻子更灵,直接奔向那位大哥,这位大哥你抽烟了吧。这是车上公共场所。大哥说,没憋住,烟瘾犯了。售票员,我看你就是品质有问题,你就是缺德。你看看车上这么多人,都吸着你的二手烟,你考虑过别人吗?你烟瘾犯了,你就让别人和你一起吸毒。那位大哥再没说一句话。那位售票员,真厉害。若是我我可不好意思直接说人家缺德。这可不就是缺德嘛,虽然我不敢说但我听着倒是感觉售票员很动通。
春子.7.16-7.17
看了上面的日记,想起我们回来的时候,车上拉了一个老人,他也是半路上就要吸烟,还要给司机烟,司机说了句还是不要抽,有小娃呢!然后那个老人最后没有抽,这个也是公共教养的范畴吧!比如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公共教养有很多,文明社会靠大家!
赵秋芹.7.16-7.17
开始看这个题目挺高雅,公共教养,公共场合体现出的个人素质,把自己融入公共的大环境中,这种素质是习惯培养出来的。现在看“公共教养”四个字,感觉像在骂人:你的公共教养呢?比如,有同学说有人在人群中吸烟,尤其是封闭空间中,只想着满足自己,不考虑别人,缺少公共道德,也可以称没有公共教养。
动通人是看人下菜碟滴,该道德时道德,遇见欠揍的人,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不会对他们留情。
繁花盛开.7.16-7.17
“公”的对立面是“私”,这是我之前的理解;现在的理解不一样了,逐渐认识到“公”是包含了更多人的私,是让更多人的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就是说公是让“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就是打造包含更多人的命运共同体。从关起门说悄悄话,到家法,再到乡规、民俗,乃至国法,是命运共逐步扩大的公共教养。
动通金刚美人群,是个“神奇”的公共教养场所,它可以把每个人的“私心私利”都变成公共的财富,可以把必须关起门说的悄悄话,都变成全人类的公共教养,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所在!
王道英.7.16-7.17
谈到公共教养,首先让我想到了德育,小到扔垃圾、吐痰、走路、让座、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大到牺牲自我、为国捐躯……。都体现了教养和公德。
最近最让人气愤的就是共享单车事件,从开始有了共享单车的服务,我就乐于扫码骑。第一、方便快捷。第二、不占资金,不占地方。第三、不操心停车位停车费。
可是,很短的时间就发现好多车辆被破坏或抛弃。就最近刚上市的电单车也出现了坐垫被划和电池被破坏,短短几天时间,门口方便的电单车就不见踪影了,弄的出门等车就要提前计划好时间,以免耽误事。
由公共教养可见家庭教育,亦可见情绪中的反社会性。
江江.7.16-7.17
所谓公共就是指不是个体和私密空间,就是有你有我有大家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会互相影响,所以如何让大家都舒服,而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舒服,就是公共教养吧。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就不去问百度了。比如说夜间开车的时候,有的司机在有路灯的地方,也执着的开着远光灯,晃得别人眼睛都要瞎了,我觉得这就是心里没有他人的表现,也是没有公共教养的表现。其实我自己有时候还特别纳闷,这是为啥呢?为啥有些人有些时候,会缺乏他人意识、缺乏公共意识呢?不过这样的人,也自然会遇到打破他们封闭的状态,或者在封闭中碰壁,不过被动的被打破暴力指数比较高,不如自己主动地去觉察、打破、重建。
生蕾.7.16-7.17
有的家庭教育,父母没有强调公共教养。有的只是教了一部分,没有全会。有的是父母本身就没有规则意识,谈何教养孩子?
试想,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没有教育孩子规则感,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上次,去接女儿放学,其他小朋友在玩滑滑梯,其中有一个小孩就在滑梯旁边撒了一堆尿,这就是没有规则意识。在这种家庭慢慢长大的孩子,以后很可能做出——我们通常说的异于常人的行为。比如上厕所不关门、随地丢垃圾、吐痰、插队、不敲门、开会手机不调静音等,他们也很少能考虑在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事情,甚至应该说什么话。
所以,家长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不危害社会集体。莫让原生家庭的一些问题继续恶性循环。
唐小米.7.16-7.17
好像没怎么听说过公共教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环境给予的教养?比如大部分人比较认同的,在校园里的氛围会更好,可能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一种氛围就是公共教养?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人,都会被这种“教养”浸润,形成一种更好的成长环境,然后就是良性循环。如果这种“公共给予的教养”是一种“见不得别人好”“打压别人才能显示自己的高贵”,那么这样长成的孩子和大人,会不会成为这种氛围中的新生力量?变成一种恶性循环?也不知道这样理解算不算歪理?公共教养,在斗争中形成。
刘彬.7.16-7.17
公共教养可以理解成一群人(或者是一个公共环境)一起养孩子,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天生只有一对父母,父母再怎么厉害能力也是有限的,父母能力上的限制成为了孩子能力上的限制。而如果有一群人一起抚养教导孩子,想到了动通群里的小石榴,有多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