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即俗称的胸水,实际上是胸膜腔积液,包括任何原因导致的胸膜腔内出现的过多液体。胸膜腔是指紧贴在肺表面的胸膜脏层和紧贴在胸廓内壁的胸膜壁层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腔隙,包含左侧胸膜腔与右侧胸膜腔,两个腔互不相通。正常的胸膜腔内没有气体,仅有3-15毫升的积液,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因此正常人也有极少量的胸腔积液。
肿瘤患者出现了胸腔积液,不能说明一定是恶性胸腔积液,超声、CT、胸片等影像学检查都只能提示存在胸腔积液,不能说明胸腔积液的性质,细胞学检查才能确定良性或恶性。良性胸腔积液的原因常为:低蛋白血症、心功能衰竭、肺栓塞、肺部感染、外伤等。
而恶性胸腔积液即胸腔积液细胞学检在发现癌细胞,一旦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则提示该患者处于肿瘤晚期。恶性胸腔积液最常见的肿瘤来源为肺癌和乳腺癌。
哪些检查可以发现胸腔积液?
常规的检在如超声、胸部x线、胸部CT都可以发观胸腔积液,但都无法描述出具体有多少毫升。有的时候需要行多种检查,比如行CT后诊断存在胸腔积液,但是仍需要超声检查定位,从哪里进针、朝哪个方向穿刺会比较安全。
胸腔积液会引起什么样的不适症状?
胸腔积液最常引起的不适症状是喘憋、胸闷、气短。一般而言,当单侧胸腔积液量少于毫升时,症状多不明显;若超过毫升,患者可能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可能出现胸痛、气喘、呼吸困难;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不活动、坐立位也喘憋。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肿瘤压迫气道或者合并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少量的胸腔积液也会加重呼吸困难。
所有胸腔积液都需要“抽水”吗?
“抽水”即抽取胸腔积液。临床上常见于两类患者:
第一类为:诊断性穿刺,目的是为了明确积液的原因,明确肿瘤的性质,明确肿瘤是否已经转移到了胸腔。例如,一个肺腺癌患者,肺上只有一个2厘米的病灶,但合并了较多的胸腔积液。这个时候临床医生会建议行诊断性穿刺,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法。如果胸腔积液是良性的,没有找到癌细胞,那么就是个肿瘤早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是恶性胸腔积液,就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应该考虑化疗优先。再如某些患者仅仅发现了胸腔积液,其他部位都没有看到可疑的肿瘤病灶,这个时候就需要穿刺抽液明确是否为恶性、是哪种恶性类型。
第二类为::治疗性穿刺,穿刺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当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而且经过临床医生分析,胸腔积液是引起呼吸困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的时候,就要考虑治疗性穿刺。
“抽水”是怎样一个过程?有什么风险?患者应该如何配合?
胸腔积液穿刺的过程大致如下:在无菌的操作室里,患者家属回避,患者保持坐立的姿势。医生会选择超声定位的穿刺点,消毒、局麻、穿刺进针。如果是治疗性穿刺的患者,还需要留置一根细软管,最后是用一块敷料覆盖住。留置的细管柔软,会连接带开关的引流袋。
抽水常见风险有:穿刺路径上血管、神经、器官的损伤,如扎到大血管可能出现血胸,扎到肺可能出现气胸;麻醉药物过敏等。严重的气胸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需要准确、快速的判断及处治。
抽水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1)穿刺过程中不要咳嗽,不要大声说话,不要移动,有任何不适即告知医生,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免造成穿刺路径与操作前预计路径不一致,减低扎到肺引起气胸的风险;(2)胸腔积液穿刺与进食无关,为了减少低血糖发生,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度紧张,不建议空腹进行操作;(3)穿刺结束后需要观察20分钟~30分钟后方可离开操作室,须要注意喘憋症状是缓解还是加重,是否出现穿刺部位局部瘙痒,是否大汗淋漓、心慌等,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大量恶性胸腔积液除了置管引流,还有哪些治疗方式?
除了置管引流,部分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通过使用全身的静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后,积液量能明显减少;少数患者通过胸腔局部注射药物,积液量也能得到短时间的控制。
应当注意:胸腔积液大量引流可能导致蛋白丢失(1升胸腔积液约含蛋白40克),故须要及时补充白蛋白。同时有可能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这些并发症严重时亦可能危及生命。所以胸腔积液医院抽血查血常规、蛋白、电解质等。
胸腔积液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