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专家共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andmaxillofacialspaceinfections,OMSI)是颌面部潜在筋膜间隙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之一。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下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和口底间隙感染等。OMSI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急性期的皮肤发红(发紫)、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发音吞咽困难、张口受限、凹陷性水肿、捻发音等,慢性期的功能障碍、长期排脓的窦(瘘)口等。全身症状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及食欲减退等。OMSI的诊断主要根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OMSI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全身支持治疗和辅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术后冲洗换药也对病情控制起重要作用。OMSI的治疗需多学科参与,体现以口腔颌面外科为主,包含麻醉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眼科、儿科以及相关内科等多学科协作诊疗的特点。对涉及颅内、眼眶、纵隔,或病情严重有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风险的患者,医院相关科室,口腔颌面外科积极配合治疗。

OMSI术前检查检查结果解读1实验室检查

见表1。对感染程度的判断,除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外,推荐纳入CRP和PCT两项指标。CRP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常于感染初发6-8h开始升高,24-48h后可达峰值,升高幅度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可判断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PCT是一种降钙素前体蛋白质,指导抗菌药物的正确合理使用、评价抗感染治疗效果、优化抗生素使用疗程,避免过度用药与过早停药。

由于OMSI对口腔和呼吸道的影响,患者常有局部疼痛、张口受限、进食困难,甚至呼吸受阻等症状。通过血气分析可以了解患者氧分压情况,同时对全身酸碱代谢平衡的判断,也有助于评估患者全身感染程度;离子五项中尤其是钾离子可反映短期内患者进食情况,评估全身麻醉的风险;患者随机血糖受局部感染影响,可能产生应激性升高,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糖尿病病史,因此推荐通过病史、HbA1c、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等指标明确诊断。

表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查的部分指标解读

2影像学检查

见图1。建议CT扫描范围为眶上缘至纵隔,明确感染是蜂窝织炎、已经形成脓腔,还是产气菌导致的病程迅速进展类炎症,同时明确呼吸道压迫情况、是否有纵隔感染和胸腔积液等。稀薄脓液和黏稠脓液的CT值(20-80Hu)与肌肉的CT值(40-80Hu)重叠,需要有经验的放射科或外科医师进行诊断。通过评估OMSI常见的5个平面,即眼眶平面、髁突平面、下颌升支平面、下颌骨体平面和舌骨平面,配合颌面部B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感染涉及的范围和性质。在感染前期和后期可通过锥形束CT了解病源牙情况,及时发现早期骨髓炎。增强CT可增强局部脓液、软组织、其他病变组织图像的分辨率,提高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颌面部B超可进一步明确感染进程及类型、与伴感染类疾病进行鉴别、实时精准引导微创治疗、评估切开引流时机及评估术后疗效等。B超检查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加重炎症扩散。CT检查和B超检查在OMSI临床影像学诊断中有互补作用,综合应用可更准确地判断病情。CT检查较普及并且检查结果易获取,尤其对于气道的判断更具优势,因此在条件有限和紧急情况时优先推荐CT检查。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源牙、感染涉及的间隙,明确是否出现骨髓炎、产气细菌感染、危及呼吸道和累及纵隔等重要信息。综合分析检查结果,不仅可准确判断间隙感染程度,还可预估OMSI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颞间隙感染导致的颅内感染、翼下颌与咽旁间隙感染导致的颈内动脉糜烂出血、咬肌间隙感染导致的下颌骨骨髓炎等。对以颌面部及颈部为主的感染,应以口腔颌面外科为主进行诊疗;对涉及颅内、眼眶或纵隔的感染,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诊疗,口腔颌面外科积极配合协同治疗。

3全身评估检查

用于判断患者全身情况,并需与麻醉医师和相关科室共同会诊,联合评估手术风险。

经验性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主要指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OMSI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旦确诊为OMSI,应及时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疗。建议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脓液等分泌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其结果可为抗生素调整提供参考;若怀疑有菌血症,可多次抽血进行细菌培养明确诊断;若怀疑有结核等特殊细菌感染,可采用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实验或病理活检确诊。通过分析OMSI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及常用抗生素治疗谱显示,OMSI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需氧菌为主,革兰阴性需氧菌也有较多菌株检出。厌氧菌占比不高,可能的原因是厌氧菌培养条件苛刻,导致检出率远低于实际感染率。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需氧菌的抗菌活性: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对革兰阴性需氧菌的抗菌活性:三代头孢二代头孢一代头孢。

推荐用药方案如下。

1头孢+硝基咪唑在多数非重症感染的初期治疗中,病原菌的检测滞后于治疗进程,尚未确定病原菌种属时,推荐采用二代头孢+硝基咪唑,对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均有较强活性、抗菌谱广泛的药物,有助于病情控制。当CT检查示产气菌感染且二代头孢药效不佳时,可考虑升阶梯治疗,采用三代头孢+硝基咪唑。

2头孢曲松其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推荐用于儿童及孕妇患者。

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于重症间隙感染患者,尤其是CRPmg/L或PCT10ng/ml,有潜在败血症和脓毒血症风险的患者,建议直接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含产气菌感染时,可联合使用硝基咪唑,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4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蛋白浓度,提升抗生素药效,适用于重症、危重以及极危重间隙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js/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