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呼吸系统1

这份总结基于。不过我觉得这份资料有点乱,有些知识点都遗漏或出错了,我重新整理了一下,使之更贴切教材,仅供同学们复习!

正常结构的影像学表现

1、X线的拍摄体位

①后前位

②侧位:病变侧靠近胶片

③仰卧前后位:体弱不能站立患者

④前弓位:观察肺尖部病变

⑤侧卧位水平投照:观察胸水

2、肺

①肺野:沿纵轴将一侧肺野从肺门至肺野外围分成三等份,分别称为内、中、外带。沿横轴的划分是从第二、第四肋骨的前端下缘分别作一水平线,将肺部分为上、中、下三野。

②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分布的干树枝状影。由A、V及L组成,成份是:肺动脉分支(主要)、支气管、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参与形成

③肺叶:右肺以水平叶间裂和斜裂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左肺以斜裂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左二右三)。

④肺段:左肺八个肺段,右肺十个肺段,两肺共十八个肺段。

⑤肺门:是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等组织的综合投影。形成胸部平片上肺门阴影的主要解剖结构是肺动脉和肺静脉。

后前位:肺门影位于中肺野内带

a.右肺门:分上、下两部,二者之间形成肺门角。(系钝角)

b.左肺门:较右高1~2cm

侧位:二肺门重叠位于主动脉弓稍下方,呈一上下径长、前后径短的逗点状阴影。

3、纵膈

①位置: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两肺之间。

②内容物: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道、淋巴、胸腺、神经、脂肪等。

③六分区法:胸骨柄体交界处至T4椎体下缘水平将纵隔分为上、下;心脏、大血管及气管前缘连线、食管前壁线将上下纵隔各分为前、中、后。

4、气管

正常气管隆突分叉角度为60°~85°,不应90°

5、骨骼

肋骨变异: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肺部病变

1、支气管阻塞

引起三阻征象,即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炎。

①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异常扩大,并伴有不可逆的肺泡壁的破坏。

a.局限性肺气肿:呼气性活瓣阻塞,最常见的原因是支气管肺癌,肺透亮度增高,肺体积增大,纹理减少,纵膈向健侧移位,患侧横膈下降

b.弥漫性肺气肿: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两肺肺叶透亮度增高,外围可见大小不等的肺大疱,肺纹理稀疏等,不引起纵膈移位。

②阻塞性肺不张

a.一侧性肺不张:向患侧移位、对侧代偿性肺气肿;

b.肺叶肺不张:肺叶缩小,密度增高;叶间裂、纵隔肺门向患侧移位;其他叶代偿性肺气肿;患侧横膈升高;附近肋间变窄

2、肺实变

急性炎症反应时,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其它组织所替代。

X线表现:①密度增高的片状或三角形阴影;②支气管气象—实变的肺组织内见到支气管分支的充气象;③磨玻璃密度—渗出性病变内可见血管影象。

3、空洞与空腔

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X线表现为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影。可分为三型:虫蚀样(也称无壁空洞,大片坏死组织内的空洞影)、厚壁(3mm)、薄壁(3mm)

①结核空洞:薄壁,内壁光滑,外缘毛糙,可有卫星灶;

②癌性空洞:厚壁偏空心洞伴腔内结节,内壁毛糙,外壁分叶征和毛刺征;

③肺脓肿性空洞:厚壁空洞,内壁光滑,可有气液平面,周围模糊渗出影。

空腔: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肺气囊、支扩。X线表现为较圆、壁薄的透明影。

4、结节与肿块

为占位性病变,直径≤3cm为结节,3cm为肿块,单发见于肿瘤、炎性肉芽肿、结核瘤,多发见于肺转移瘤和炎症。

①良性:边缘锐利、光滑、球形、生长缓慢、一般不坏死;

恶性:边缘欠光滑、毛刺、分叶、中心可有坏死

②结核球:特殊钙化、“卫星灶”等(无包膜)

③错构瘤:“爆米花样”钙化、脂肪影

④周围型肺癌:分叶、毛刺征、空洞等

⑤炎性假瘤: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等

⑥肺转移瘤:多发、大小不等肺结节

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是间质性病变表现,其病理改变可以是渗出或漏出、炎性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增生等

6、钙化

发生于退变或坏死组织内,呈很高密度影、边缘清楚锐利,常为斑点状、块状、球形,局限或弥散分布。

①层状与环状钙化者常为良性病灶;

②肺错构瘤钙化呈“爆玉米花”样;

③肺门淋巴结蛋壳状钙化常见于尘肺。

胸膜病变

1、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

可分为少量积液、中量积液和大量积液。

标准:站立位胸部平片在第四前肋之下(或积液未超过膈肌顶部),为少量积液,表现为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在第二前肋之上为大量积液。肺叶是致密影,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健侧移位;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等积液,肺叶呈均匀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凹面。

(2)局限型胸腔积液

①包裹性积液

积液局限于胸腔的某一部位;好发于侧后胸壁,也可见于前胸壁、肺尖及纵隔旁;切线位表现为半圆形或梭形致密影,边缘锐利、光滑,不按肺段分布,与胸壁成钝角

②叶间积液:叶间裂部位梭形影

③肺底积液:立位双侧“膈肌”影上移,最高位于外1/3,心影下部被包埋。卧位液体散开,双侧肺野透亮度减低,双侧膈肌影显示。

2、气胸

大量气胸,患侧肺野为无肺纹理区,肺组织被压缩、萎陷至肺门区而呈肿块状,心影气管向健侧移位

3、液气胸

横贯胸腔的气液平面

4、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胸膜炎性纤维素性渗出、肉芽组织增生、外伤出血机化引起

①轻度肥厚,粘连:肋膈角变浅、变平,膈上缘带状突起。

②广泛胸膜肥厚:肺野密度增高,沿胸廓内缘带状致密影,肋间隙变窄,纵隔患侧移位。

③钙化:片状,不规则呈条状高密度影,重者呈蛋壳样。

5、胸膜肿块

主要见于胸膜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①X线:半球形、凸镜状或不规则形致密影,与胸壁呈钝角相交

②CT:广基与胸壁相连,肿块与胸膜相延续时形成胸膜尾征,弥漫性胸膜肿瘤—结节状或波浪状

纵隔病变

形态改变多为纵隔增宽,以肿瘤最常见;位置改变多为纵隔移位。

①脂肪性:脂肪瘤以右心膈角处多见

②实性:良、恶性肿瘤、淋巴结增大等

③囊性:液体样密度影

④血管性:主动脉瘤壁的弧形钙化

纵膈肿瘤

胸腺瘤好发于前纵膈中上部位;淋巴瘤好发于中纵膈

胸腺瘤CT表现为:①肿瘤位于前纵隔上中部,多在主动脉弓至肺门之间的胸骨后间隙内,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②良性胸腺瘤,多呈圆形及卵圆形,边缘光滑。③恶性胸腺瘤轮廓常不规则,表面有许多小结节状突起。(心腰部肿瘤合并双侧上纵隔增宽,心包积液或合并胸膜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血性胸腔积液,均为恶性胸腺瘤的重要征象)④良性和恶性胸腺瘤均可有钙化,CT有助于显示胸腺瘤囊变及钙化。⑤肿瘤实性部分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影像学加油!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jy/7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