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超10万尾放流中华鲟陆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最近,有一群特殊的朋友来到江苏了!它们是中华鲟,这种古老的生物,曾与恐龙同时代,距今已经有1.4亿年历史。

  过去,中华鲟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而现在,经过30多年人工繁育、环境治理,长江里的中华鲟数量正在持续增加。

  今年4月和6月,超过20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在湖北宜昌被放流入长江,沿江奔波一千多公里后,最近,有超过一半的中华鲟顺利来到长江江苏段,接下来它们要从长江口进入大海。中华鲟,欢迎来到江苏!

  20多万尾!数量为历年之最

  作为《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中华鲟放流,20多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携带着声呐"身份证",从湖北宜昌出发,沿江而下。

  它们中青壮年比例很高,多数体长都超过了1.5米,重量超过50公斤,其中年龄最大的13岁。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告诉记者:“我们选择体长在20公分以上的个体来进行放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放流之后中华鲟在野外水域里面的存活率。现在中华鲟自然种群的数量仍然是非常稀少的,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加大中华鲟的放流量,来尽可能对它的自然种群做一个更好的补充。”

  中华鲟研究所监测发现,年放流的中华鲟中,只有一小部分成功进入河口地区。近年来,在长江江苏段的江阴监测点上,研究人员采集到的中华鲟活动信号越来越多。今年随着放流总数增加,在江阴监测点采集到的中华鲟活动信号也创下新高,已经监测到超过10万尾。

  “以前是百分之三四十入海,这几年的话基本上都是60%左右,最高的年份已经达到了73%。入海的情况呈现了一个逐渐向好的趋势。今年现在已经有超过50%入海,还属于在入海的过程中。它是一个多方面贡献的结果,这个里边包含了我们长江里面十年禁渔等政策的实施,包括我们沿岸水环境治理的落实。”姜伟说。

  首次携带卫星标记对研究与保护意义重大

  经过长江江苏段后,中华鲟要在长江口进行为期2~3个月的肥育和海水环境适应,再投入东海的怀抱。入海后,要经过十几年,才能从大海洄游到长江产卵。

  目前,人类对于中华鲟在海洋中的生活情况知之甚少,而这一批放流的中华鲟就承担着解密的使命。它们首次戴上了卫星标记,既能方便渔民及时反馈误捕信息,还将帮助研究中华鲟在海洋中的生活习性。

  事实上,去年,中华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监测到有中华鲟从海里洄游到达江阴监测点附近,但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撑,才能解释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在海里边放流的中华鲟,它从崇明岛水域往上游,往江阴这个方向来,当时监测到最长的一个往上洄游差不多多公里,基本上到达了我们江阴的监测断面附近了,它在这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又回到了海里边。现在我们只收集到这些零星的信息,后期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相互支持。”

  奇妙吧?在奔腾的江水里,上万尾中华鲟正在进行它们生命中重要的旅程。招待这些客人,我们也是诚意十足。根据今年发布的《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已经由"中等"水平提升到"良好"水平,长江鱼类多样性呈逐步恢复的良好态势。

  在此呼吁,如果您遇到了受伤或者误捕的中华鲟,请第一时间和有关部门联系,我们共同来为中华鲟"护航"!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范洁萍编辑/李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jy/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