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五天高烧不退,血培养仍然阴性

患者陈某,男性,56岁。因“发热伴胸闷一周”入院,初有畏寒、发热,最高39.6℃,之后出现胸痛,稍咳嗽咳痰,否认既往有基础疾病史。入院体检:T38.2℃,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稍萎。皮肤黏膜完整,淋巴结不肿大,左肺呼吸音低,罗音不明显,肝脾不大。

血常规:WBC17×/L,中性粒细胞80%,HGBg/L。

入院时胸部CT:左侧胸腔积液部分包裹,左下肺感染伴膨胀不全,两侧胸膜增厚。入院后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伴肺炎旁积液”,当时认为这种是常见病,没什么复杂的,予以头孢呋辛和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认为已经兼顾到了常见社区感染的一些细菌还有非典型病原体,同时常规做了多次血培养,均为阴性。

但事与愿违,治疗五天后体温还是高烧不退,这下我们有点困惑了,患者的诊断正确吗?下一步怎么治疗?这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首先患者是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等毒性症状,血象高,还是符合感染,非感染性疾病的依据不足。

既然是感染,就要找感染源,我们再次详细追问病史,有重大发现:发病前两天患者将“右肘部皮肤疖肿”自行挑破,之后出现上述症状。目前的皮肤疖肿已经愈合,这样看来会不会肺部病变可能是皮肤感染引起的,皮肤到肺理论上应该血行播散,多次血培养又都是阴性,不太好解释。

我们多次跟细菌室联系,反复问他们:“这么多次的血培养怎么都是阴性?你帮我们再好好看看。”细菌室的医生回答也干脆:“培养就是阴性啊,细菌没长就是没长,你们的标本留的正确不正确?要不你们重新抽血做。”

接下来怎么办?病人一直在发烧,家属一天到晚不停的问怎么烧还不退,只能换药了,没有病原学依据只能按照经验治疗,皮肤感染多为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那就加用万古霉素吧,(如果这样治疗还是不行,该怎么办?头疼啊!)这次留个心眼,加用万古霉素前认真留取血培养标本,保证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

这次每一步都盯着护士做,发现了不少问题:

(1)她们认为抽血的时机是体温来决定的,要超过38.5度才抽血其他不管。

(2)每次都在同一部位抽血,而且只抽一份。

(3)一份血标本只要有5ml以上的血就可以了。

(4)采完标本为了防止变质直接放入冰箱,等待护工送标本。

真是触目惊心!她们认为不就抽个血嘛,搞得那么麻烦。没办法只好向护士长反映,护士长解释说这几个是轮转的护士,不太了解我们科的情况。(后来在科室的要求下全科护士学习了细菌室的各项标本留取方法)。

这次送了标本后我们每天都打“瓶子有没有混?”第二天细菌室医生说有一瓶混了,赶紧做了革兰染色,葡萄球菌!对我们来说非常惊喜,当然体温也因为加用万古霉素慢慢下降,三天后细菌室通知说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我们看着下降到正常的体温沾沾自喜,但说句老实话,没有病原学的证据还真是心中没数!这个不太复杂的病例留给我们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专家点评]

1.严格按照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规范进行标本采集与送检。

(1)采血指征: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一种体征时可作为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0×/L,特别有“核左移”时),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而临床可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培养。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应该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2)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执行以下三步法:

①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30s以上;

②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3cm以上;

③70%酒精脱碘:对碘过敏的患者,用70%酒精消毒60s,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

(3)培养瓶消毒程序:

①70%酒精擦拭血培养瓶橡皮塞,作用60s;

②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签清除橡皮塞子表面残余酒精。

(4)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

①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为防止静脉滑动,可戴乳胶手套固定静脉,不可接触穿刺点;

②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勿换针头(如行第二次穿刺,应换针头)直接注入血培养瓶,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

③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立即送检,切勿冷藏。

(5)采血量:成人采血量是8~10ml,儿童1~5ml。血液和肉汤之比为1:5至1:10。

(6)血培养次数和采血时间:采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之前进行,在24h内采集2~3次做血培养(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集2份。可选用能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基。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h采集血液,或于寒战或发烧后1h进行。

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

①可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应在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

②不明原因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先采集2~3份血标本,24~36h后估计体温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再采集2份以上;

③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④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在1~2h内采集3份血标本,如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份以上的血标本。

(7)标本运送:采血后应该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冷藏。

2.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不能开完血培养的医嘱就完事,应注意留取血培养标本的每个环节;

②与细菌室的检验人员要多沟通,了解他们处理标本的流程,注意不要忘了给他们多提供临床资料供参考;

③对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有病原学的观念,而非一直是经验性治疗的观念,做到第一时间留取标本,留取可能以后需要的各种标本!

3.“细菌室阳性报告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生”这一措施很重要,让我们早诊断、早治疗。

说明:本案例是顾兵教授主编的检验与临床沟通典型案例。

好消息:顾兵教授领衔主编的《检验与临床沟通》系列丛书正在征集编者和副主编,如果你有好的临床案例,欢迎投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血培养操作规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7(2):-.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yz/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