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亮我的病理入门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四人帮”粉碎,文革结束,邓小平主政,恢复高考,全国科技大会召开,迎来了我们民族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当时人才缺乏,急需师资力量补充,全国高校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招收“老三届”毕业生,我参加了母校武汉医学院的考试,年初与择优录取的六十名“老三届”毕业生一起进行培训,从年2月至年7月结业,后准备留校任教。八月份回利川忙于调动,多次与县委多部门努力沟通,在原单位领导帮助和支持下总算年底调回武汉—我的母校武汉医学院。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病理学楼.1.正式调入武汉医学院,分配到基础部病理解剖学教研室任助教,已经三十七岁了,人到中年改行从事高校病理学专业,真的万事开头难,只有埋头苦干实干才行,把荒废的时间夺回来。教研室由全国著名的杨述祖教授主持,还有时任副院长武忠弼教授,和陈学诗、邓仲端、车东媛、彭杰青、吴秀淦资深的病理老师,以及一批杰出中青年教师。教研室学风好,个个都在使足劲,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开始跟随熊密老师上实习,认真听好每一堂大课,做好笔记,在显微镜下边看片边绘图,记住学习要点,整理学习资料,为学生办好每一章节学习园地,参加大标本陈列室整理工作,重新换写标本陈列室的大标本瓶上的标签。尽力做好科室教学淮备工作。

病理学标本陈列室

病理教研室主任是杨述祖教授,邓仲端教授在德国留学,日常教学与临床病理工作由副主任彭杰青教授主持。我参加彭老师科研小组活动,开始收集前列腺标本(包括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及不同年龄正常前列腺组织)。平时每隔一周彭杰青老师组织年轻老师业务学习,进行临床病理读片会,一一讲解,认真辅导,并收集典型病例供大家学习,不断提高年轻老师的病理诊断水平。当时参考书太少,多为经验的积累,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结合是主要依据,如细胞形态:平滑肌细胞核是杆状的,两头纯圆,纤维细胞核是梭形的,神经纤维是纤细波浪状的;组织结构:呈栅栏状、车辐状、螺旋状、鱼骨样排列,这些归纳对于初入门者的确有用。有时碰到疑难病例各地诊断不一样的情况,八个地方,八个诊断,不知谁说了算,杨老经常是早上看了,下午看,晚上看,有时第二天早晨再来看,反复推敲,分析判断,才下结论。临床病理诊断真的是很难呀!我们初学者只有记录下病史,临床资料,镜下观,并绘好画,一一留在笔记本上。慢慢体会吸收,学多了,看多了,记多了,进步也就快了。

临床病理阅片记录绘图笔记年4月28日在熊密老师指导下做了第一个1天男婴尸检,学会用解剖器械,采用“T”形切法,虽然是男婴的尸检,但每一步都是严格规范进行,最后81-A2尸检病理报告为新生儿肺透明膜形成伴支气管炎,窒息而死亡。随后在8月27日开始独立做第一例男婴尸检,十月又做了一例死于羊水吸入性肺炎1天男婴。当年一共做了三例婴儿尸检。

81-A2男婴尸检报告登记记录

杨述祖教授主编的《外科病理学》上册已经出版,而正在编写的下册是当年最重要的任务,科室总动员,彭老师具体抓,我参加大量书稿抄写工作。杨教授办公室经常有人叫去,八十岁老人了,精力充沛,干劲大,每天上午八点半上班,十二点半下班,下午三点上班六点半回家,与老师学生上下课时间错开。晚上八点至十点半还回科室看书阅片,关心年轻老师成长,经常带年轻老师阅片,打开他的桌子下面的抽屉看见边缘贴着一张纸片,整整齐齐写上科室每个人生日,每当某位年轻老师生日时,杨老叫他进来,送一块巧克力,谈谈心说说心里话,让我们更加勤奋努力,不断成长。有时他看见有人在走廊聊天就劝大家不要耽误时间呀,好好在办公室看看书,学学外语。他随时叫年轻老师去他办公室,突击考查,有不妥之处当面批评,严格要求。大家都感受到杨老父爱般的温暖!

杨老在办公室里

年底邓教授从德国进修回国,带回万多马克为教研室购买了好几台进口大型精密仪器,其中就有一套超薄切片机,跟据科室领导安排叫我去基础部电镜室学习超薄切片,听从了组织安排,虽然这是技术员干的,但我想学一门先进的技术总是有用的,在杨木兰,石洪波年轻老师指导下从头学习,标本戊二醛固定,树脂包埋,用制刀机制作玻璃刀片,学会半薄切片制作方法。显微超薄切片,铜网捞片,等超微病理技术。还进行透射电镜操作,由李统平老师指导,观察拍照?半年基本掌握。有机会与武忠弼教授(时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阮幼冰老师接触学习?,超微病理技术的掌握为今后病理科研论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方法。随后武教授担任医学实验中心主任后,超微病理室也随之搬迁。留下基础部电镜室,我们教研室也建立了超薄切片室,陈多恩老师(我们大家都喜欢叫她“多多”)也经过学习熟练掌握了超薄切片技术,由多多负责超薄切片室,当时有郭俊、邢周等多位研究生来学习、工作。切片室发挥了作用,因为我熟练掌握了超微病理技术,随后十年写出近十篇与超微病理有关论文,其中三篇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上。年底在东湖召开全省病理年会,我参加会务工作,并办了学术论文壁报。我写的“前列腺发病机制的研究”在大会发言获得了好评,医院泌尿外科医生来科室进行了有关前列腺疾病的学术交流。彭老师的耐心指导获得了成功。

一例肾穿活检,透射电镜观察、拍照,图中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驼峰样电子致密沉积物(D)

湖北省病理学会秘书长彭杰青教授亲自用复印纸书写的会议论文录用通知书

.11.妻子终于调回汉,在武汉医学院实验医学中心细胞室工作,一家四口暂居病理解剖间二楼小房间。房间只有十几个平方,周围放满各种大标本,我们想办法用木板隔开,房间仍散发着福尔马林气味,楼下是尸体解剖间,学生可在看台上观察学习,医院太平间,虽然环境差但我们一家住在一起还是十分温馨的。女儿上附小,儿子上幼儿园。回来大家挤在小房里,各自干各自的事。年开始接受新的教学任务,科室安排我上一节大课,内容“伤寒”,我备课花了近两个月,自讲自录反复修改,做好备课笔记,黑板安排,绘图,语言表达?,老师们听我预讲,彭杰青老师亲自帮我修改整理上课内容,叫我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教我大胆地面对学生,用心上课。当年夏季武汉下大雨,病理学楼和解剖间地势低洼,一楼全进水淹了。大家忙于搬东西,小孩放学不能回家。晚上只有抱着他们回解剖间,暑假期间天热,做作业时采用冷水浸泡脚降温方法效果不错,在这样环境生活了近一年,后来分配来教研室的小阮老师结婚,小陈技术员结婚新房也在解剖间二楼住过。

病理解剖楼维修改造后全景

年12月初晚上车东媛老师突然来找我,黄石大治铜山卫生所有一尸检任务,要我跟她去,带上小唐找好汽车前行,天冷风大路滑到达目的地,在病区一个简易房间小唐把几块木板架起,在车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首例成年尸体解剖任务,采用“T”形切开法,用木枕使颈部垫高,手术刀剝开皮肤,分离软组织,用钳子夹断两侧肋骨,暴露胸腔,分离颈部器官、肌肉,从下颌骨下将舌等器官向下拉出.。再分离气管和肺?,缝合清理好遗体,返回学校已经天亮了。回来又取材,经固定制片后,车老师指导我描述肉眼标本和镜下组织形态学特征,最后审核完成了尸检报告,结论:(82A-89男47岁)死于肺低分化腺癌伴广泛转移合并矽肺、矽结节形成伴广泛纤维化。死于呼吸功能不全、并发右胸腔大量积液引起纵隔左移,终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当时患者有矽肺病史,不知道还有肺癌,经矿区调查发现砷的含量超标,值得引起矿区领导和卫生部门的重视,加强防护措施落实。车老师长期从事呼吸四病防治基础研究工作,对呼吸系统疾病病理研究有丰富的经验,早在年做了一例洪湖29岁女性的尸体解剖,后经证实为国内首例发现的农民肺,此病例报告刊登在年“武汉医学院学报”第三期杂志上,她从那时开始与临床呼吸内科、微生物学教研室及流行病学教研室,共同深入开展研究,我和宋光放老师,杨幼华,郭俊一起陪同车东媛教授赴洪湖实地考察调研,并完成录制《农民肺》纪录片任务,最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A89尸检报告登记记录

车东缓教授发现的国内首例农民肺尸检报告,发表在“武汉医学院学报”年第三期上

车东缓教授从七十年代就开始呼吸四病研究及取得成果的回忆

年初杨教授叫我和任老师与他一起去湖北人民出版社,交外科病理学书稿。杨老与出版社领导认真交谈沟通,出版社热情接待,决定年底前一定出书发行。杨老高兴要请我们吃饭,掏出钱包要我去买。我们三人美美吃了一顿。我医院快速,请杨教授去会诊,杨老由徐增绶老医院。顺利完成任务后,医院准备了饭菜并备车一定要送,杨老叫上徐医院,他对徐老师说,饭不能吃,车不能坐,这本来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年初学校决定开始专业老师兼学生辅导员,我当时兼职担任81级三大班二小班辅导员,每周要与学生接触,经常到宿舍楼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对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帮助,参加他们的班级活动,大家骑自行车过江到东湖春游,与他们融合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在担任辅导员同时还开始第一次独立带一组他们班病理实习课,医院的付向宁、吴毅平、陈玲教授还有刘惠玲等都在这组,我还记得当时班上的李爽(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还动员我写人党的申请书,要我靠找党组织,追求政治思想上进步,让我感动..。.9.全家人在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下迁居特简易经济平房一间,还有一小厨房,约有二十平方。总算有一真正的房子了,杨教授知道了为我高兴,他说有机会去我家看看。年初77级屈振宏、张晓静毕业留校分配到教研室。科室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活力,一个是田径短跑运动员,一个是校文工团舞蹈队的领舞者,科室业余文体活动就有实力了。八十年代末他两前后留学美国,从事病理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工作,曾多次回国来校讲学。

81级三大班二小班名单记录

当年九月又开办了第二届病理高师班,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病理医生老师参加学习(此照片为师生合影留念)

杨老六月份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回来与全体教研室讲了三个多小时专题讲座,由于平时时的过度劳累,身体终于垮了,直到九月中旬他的研究生答辩完成,才入院治疗…,经临床捡查已经是癌症晚期伴有广泛转移,在病房里我们经常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叫我们回去好好学习工作,这里有医务人员不要再来了?,.12.5.杨述祖教授病故。根据杨老生前的要求,不举行告别仪式,一切从简。将遗体捐献供病理研究,全科室全体默哀,由主任邓仲瑞教授和彭杰青教授主刀完成,整理好遗容告别。

教研室主任邓仲端教授在杨老临终前写的杨述祖生平简介

我写的《杨老二三事》发表在4.1.26“武汉医学院报”上

由杨述祖教授主编的大型专著《外科病理学》在杨老临终前得已出版,获得全国病理界一致好评,並获卫生部优秀著作一等奖

第二部成长之路4—64年脱产学外语,进临床参加临床病检工作,5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搬新家,6年聘为讲师。详细内容再慢慢回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yz/6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