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作为长江流域最长的省份,在长江水运中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拥有武汉、宜昌、黄石、荆州、鄂州等重要港口。
近年来,长江航运量不断提升,为解决三峡船闸通行能力限制,湖北在宜昌三峡坝区上下游建设了“翻坝运输”体系。黄石新港作为湖北第三大港口,也建设了完善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正着力打造三峡“第二翻坝”通道。
宜昌翻坝运输体系不完善通过能力有限
从海上进口的大宗货物,沿长江运往川渝等地,三峡大坝是必经之地。三峡船闸设计通行能力为每年单向通行万吨,原计划是维持到年,但年就已超过设计能力,目前已经是全年满负荷运行,通行船只排队等船闸开启,往往需要半个月左右时间。
为解决三峡船闸通行限制,湖北在宜昌三峡坝区上下游建设了翻坝运输体系。翻坝运输有两种,水转公(路)或者水转铁(路)。大宗商品的运输量大,但公路运输承载能力有限,并且计算装卸费、公路运费、通行费等,并不划算,因此水转公竞争力不足。
另一种水转铁方式受目前宜昌地区港口的铁路配套不足影响严重。大坝上游的秭归港至宜昌南站的江南翻坝铁路在建,大坝下游的白洋港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枝城港建设年代较早,运输转运能力均不足。并且连通焦柳铁路,无论是去西北还是西南方向,都有绕路的问题。
黄石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三峡“第二翻坝”通道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多式联运,已经启动三批示范工程建设。黄石市抓住机遇,黄石新港年成功进入了第二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湖北地市中拔得头筹。
此后,黄石市完成13.6亿元投资,建成了港口物流园、铁路港前站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等,并率先在长江中游实现了铁路直达港区。
3年时间,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累计运输集装箱2.7万标箱,散改集业务累计22.8万吨,大宗散货车船直取累计万吨。今年以来,黄石新港铁水联运业务强劲增长,1月至4月,已完成标箱。
黄石新港多式联运开通后,去往川渝的船只越来越多地选择直接从黄石上岸,绕避三峡船闸,经铁路运送货物抵达大西南地区。“翻坝”运输量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的发展。黄石市也旗帜鲜明地在黄石港规划中明确,巩固黄石作为三峡“第二翻坝”通道地位。
湖北第二翻坝通道,3城市:武汉、黄石和荆州都将受益
黄石多式联运相比宜昌的“翻坝”方案优势明显
1、铁路直接进港。黄石建设了新港铁路货运支线,铁路直达黄石新港,并将山南铁路进行适应性改造,将黄石新港与武九铁路相连。
2、武九铁路是东西向干线,运输路径不绕远。
3、成立了黄石新港多式联运公司,统筹港口、国铁、地方铁路等,减少外部协调,提升效率。
三峡翻坝运输需求旺盛荆州、武汉均存在优势
黄石提出三峡“第二翻坝”通道概念比较新颖,但事实上,荆州港、武汉新港都具备铁水联运分流川渝运输需求的能力,并且都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
荆州港盐卡港区拥有荆沙铁路直接进港,拥有国电和旺港两个散货码头,已经与陕钢集团汉中钢铁公司开展铁矿石海江铁转运业务4年,年铁矿石运量超过万吨。并且,荆州正在谋划建设铁矿石交易中心与保税区。浩吉铁路荆州煤港一期也已建成投运。
武汉阳逻港拥有国铁I级双线电气化的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入港,目前已成功开辟西南方向“上海—武汉—川渝”、西北方向“上海—武汉—陕西、新疆”两条双向物流大通道。
目前三峡翻坝运输需求旺盛,除了黄石提出的“第二翻坝”通道,荆州港、武汉新港均有铁水联运独特优势,也可开辟三峡翻坝“第三”和“第四”通道,共同围绕三峡翻坝运输,做大做强湖北水运,巩固湖北立体交通体系。
原创声明:该文章由本平台签约作者:江汉九十埠原创;谈楚论荆州审核修改。如大家对本话题感兴趣,欢迎留言、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