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听四大美女的故事,特别是其中的王昭君。后来我们去长江三峡旅游,看过三峡大坝之后,去看了屈原祠,还去了香溪,去了昭君村。那一带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难怪这里出了这样一个大美人王昭君的。
后来我们陆续知道了昭君进宫、昭君和番等故事,也陆续读到了一些文人歌咏王昭君的诗词。
据说当时的汉元帝还不知道自己后宫里有王昭君这样一个漂亮的女子,匈奴的呼韩邪来到汉朝,提出来愿臣服汉室,双方联姻,以结永久之好,共享太平。
听说王昭君是得知消息后自愿报名的,结果在出发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这么漂亮就无比后悔,一气之下就把画师毛延寿给杀死了。
历来关于歌咏王昭君的诗词太多了,据说有七百多首。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却写得有他的独特之处。
《明妃曲》(节选)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有很多的诗人都是责怪王昭君的,说她依仗自己的美丽,不去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毛延寿故意在她的脸庞上画了几颗痘痣,再呈给皇上。他们那些诗都说皇上好,说毛延寿的不是,皇上只是受了臣子的蒙骗。
王安石的诗歌里却一反常态,把矛头指向了皇上,说他冤枉了毛延寿,一个人的外表可以画出来,但像王昭君这样的精神意态是骨子里的美丽高贵,这种神韵就是再高的画师也无法再现出来。
我也读过现代诗人朱湘写的《昭君出塞》,诗歌中不是诗人在抒情,而是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王昭君在抒情,她抒发了离开汉朝边塞,进入匈奴境内的离愁别恨,用一只琵琶反复吟咏。
《昭君出塞》(节选)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也没有花枝低桠;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树结琼花。琵琶呀伴我的琵琶,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雁飞过暮云之下,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到烟霭外的人家。
朱湘这首诗是早期现代诗,易懂,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它给人以琵琶弹奏之感,确实是很有味道的。
但是我后来在读杜甫诗歌的时候,又对杜甫的歌咏王昭君的七律情有独钟,他在《咏怀古迹》五首里,第三首就是独咏王昭君的。诗圣真的不是传说,他的作品还是更胜一筹。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联来得突兀,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一种排山倒海的势头。生长美人的地方也是要有风水的,这么多崇山峻岭逶迤而来,千万种灵修都归结到一个村落。这个昭君村真是一个神话的所在,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颔联更是大手笔,寥寥十四字就概括了昭君的一生。朔漠浩瀚无边,坟墓长满了青草,那些艰难的岁月是多么难熬,在作者的笔下一转眼都成为过去。
我们掩卷沉思,在她那漫长的一生里,想起那异国他乡的风俗人情,愁思怨语,寂寞和痛苦;对故国、对昭君村、对父母的怀念,让我们也不得不洒下一捧同情的泪水。
是啊,这一切都是昏庸无能的汉元帝造成的,他只看画图不看人,一个美好的女子的命运就这样葬送在他的手里。
屈原曾经说过,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在那静谧的月夜,王昭君的精灵一定会像庄周的蝴蝶一样,展开翅膀,飞回到生长养育她的故国家乡,回到父母之邦。
诗的尾联借弹奏胡语的琵琶点题,写出这种千古的怨恨,将和那乐曲一样绵绵不绝。虽然昭君出塞造福了胡汉两族人民,她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对她个人来说,对于故乡,对于亲人,横亘万里,生死阻隔,也可算得上是一个人间悲剧。
写王昭君的诗歌多如牛毛,杜甫的这首诗能够从中胜出,就因为杜甫的诗写得平实。通篇从王昭君的形象落笔,很少去抒发自己抽象的议论。
其实杜甫写王昭君也是有所寄托的。他报国无门,漂泊江湖,又无处立足,遭遇和境况也很悲凄。写王昭君的故国之思和家乡之恋,其中一定程度上就隐含了自己的家国情怀等感情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