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浙江省ldquo医师终身

??点击蓝字   年,医院医院图书馆发现了一套英文版《西塞尔内科学》,如获至宝,一连几天不眠不休地阅读。“这本书中的很多理论对我很有启发。要是能翻译出来,肯定能对我们国家的医学事业有帮助。”于是,他和老师说干就干。整整半年,除了工作,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其中。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和英语水平,将这本著作的内容摘抄记录,逐字翻译,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翻译完成《西塞尔内科学》的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分册,总计达60万字。

裘怿钊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翻译《西塞尔内科学》所作的英文笔记,这本多页的《红星日记》,浓缩着老人对医学的热爱。翻开笔记,工整的字迹、清楚的批注和目录,让每个看到它的人都心生敬意。《西塞尔内科学》是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医学巨著,裘怿钊参与翻译的中文译本,对国内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除了英文,裘怿钊还自学德文、俄文、日文。大学期间,他就买来一套德文的人体解剖教材,一边学医学知识,一边学德文。上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医学知识,他凭着一股劲,自学俄文、日文,翻译了30万字的俄文版《动脉粥样硬化症》。

  平时,遇到问题或是疑难病例,裘怿钊总会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来。这些年来,笔记本积累了多本。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方案……都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内。

  年,83岁的裘怿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编著了《呼吸系统综合征诊疗手册》。年,他又出版了《心脑血管检诊手册》。“为了写这两本书,父亲自学了电脑文字排版,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儿子说。

  近期,裘怿钊的又一本著作《内分泌综合征诊疗手册》出版,“我希望自己的经验能给年轻人一些启发”。

退而不休

裘怿钊的书架上,挂着一副听诊器,由于用得久了,听诊器一头已微微发黄。“这副听诊器,用了10多年。”女儿说,父亲每次看病,这副听诊器都要派大用场。

  “裘大夫,我咳嗽快一个月都没好,您帮我看看行吗?”65岁的鲁阿姨敲开了裘怿钊的门。裘怿钊让她坐下,仔细查诊。“咳嗽大概什么时候发作?有没有其他症状?最近接触了什么东西?”几番询问下来,裘怿钊从书架上拿起听诊器,听筒从鲁阿姨前胸移到后背,右侧移到左侧,“应该是过敏性支气管炎,我给你开点药”。3天后,鲁阿姨咳嗽好转,特意来到裘怿钊家,连声道谢。

  自从年退休后,裘怿钊就接受了单位返聘,继续奋战在临床一线。90多岁时,裘怿钊医院门诊。医院,他的故事也是经常被人提起念起,并口耳相传,赞不绝口。他们说,在医院的图书馆,裘大夫总是看书、借书最多的一位;在排队买饭时,就算只有一两分钟的等待时间,他都会取出随身携带的书籍,站在队伍中间埋首苦读起来……

年,他的腰椎间盘出了问题,这才回家静养。但裘怿钊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诊室搬到了家里,免费给病人看病。这些年来,他已记不清在家里接待了多少病人。鲁阿姨说,周围的邻居都认识裘大夫,也很感激他。

  常有人带着礼物登门道谢,他一概不收。“父亲节俭惯了,这间屋子是单位的房改房,他一住就是30年。”女儿说,他们想给父亲换套大点的房子,被父亲拒绝了,说住这里挺好。

  济世为怀,医道传家。裘怿钊的大女儿、大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了医生。他的孙子、外孙和他们的伴侣也都走上了医护道路。年初,外孙钟雷毅然响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号召,加入了抗疫突击队,60多天奋战在隔离病房。尽管外孙未回家过年,但裘怿钊很欣慰。

裘怿钊常用的英文词典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成功只不过是过去的云烟,勤奋才是指引人向前的明灯。”

从医这些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座右铭,“只要还干得动,行医之路就没有终点。”

聊罢,裘老习惯性地打开抽屉拿出放大镜仔细扫着《中国医学论坛报》。这时的裘老,仿佛又成为了当年那个在图书馆里,不知疲倦、孜孜求学的年轻学子,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作为医务工作者

我们将以裘大夫为榜样

永葆学习热忱坚持以德为本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整理编发

宣传统战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zz/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