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小知识认识放线菌病

作者:浙江大医院感染科张旋副主任医师

放线菌病是放线菌引起人兽共患的一种渐进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亚急性至慢性感染性疾病。

以局部扩散,化脓或肉芽肿性炎症,多发脓肿和窦道瘘管形成为特征。

病原学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丝状分枝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属细菌的一种特殊类型。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空气及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中

放线菌属多为厌氧性或微需氧性,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阴性,菌体呈长丝状,纤细分枝,直径0.2~10μm,其貌似真菌,实为原核微生物,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放线菌是条件致病菌,常寄生于人类或动物口腔龋齿、扁桃体隐窝,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女性外生殖器)

人类放线菌病致病菌多为衣氏放线菌(Aisraelii)其他少见菌种有内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等

流行病学

放线菌病特点:散发、内源性疾病、无明显传染性;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组,青壮年多见,10岁以下儿童少见,男:女约为3:1,农民及野外作业者较多见,城市发病率为农村的1/10。

主要侵犯口腔和面颈部(55%),腹部(20%),肺部(15%)。肺放线菌病发病率低,年发病率约为1/。

致病机制

假说一:正常寄生部位不致病,当管腔黏膜破裂或管腔全层破裂,放线菌转移到黏膜下层或体腔,从而致病

假说二:其他细菌辅助感染:放线菌进入到粘膜下通常伴有其他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在这些细菌协同作用下导致放线菌病发生

易感因素

感染途径

(放线菌为人口腔黏膜正常寄生菌,目前不考虑不同宿主间传播)

放线菌病主要采用直接蔓延的方式由局部向周围扩散,如初发于输卵管卵巢的放线菌性脓肿除可以累及盆腔的子宫,膀胱和结肠,还可累及上腹部各种器官,甚至向腹膜外扩散引起腹膜后脓肿,乃至脊柱周围脓肿

头颈部放线菌来源于口腔黏膜的细菌,突破黏膜缺损部位到黏膜外致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通常由血源性传播引起或颈面感染直接扩散。

胸部放线菌来源于各级气管,由于误吸或其他方式进入

腹部放线菌来源于肠道和女性生殖道,肠道放线菌由口腔吞入,女性生殖道考虑由口腔或肛门进入阴道,然后延黏膜上行蔓延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缓慢,病程可持续几年,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根据受累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及体征

面颈部放线菌病多见于面颊部、颈部,发病初期局部呈无痛硬结或肿块,可有发热,盗汗等症状

肺放线菌病以咳嗽,脓痰,咯血,胸痛及发热多见,影像学无特异性,易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误诊;累及胸膜可形成脓胸和胸壁瘘管并排出含硫磺色颗粒脓液;累及纵隔,可致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腹部放线菌病常见临床症状为腹部肿块,坚硬且与腹壁浸润活动度小,有腹痛、腹泻、便血、消瘦、发热等,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脊椎放线菌感染早期症状轻微,表现为颈、背部疼痛;晚期硬膜外脓肿或肉芽肿形成,可有脊髓压迫症状

放线菌泪小管炎,有泪溢病史,脓性分泌物多,眼角红肿

诊断

慢性化脓性的临床过程伴肿块、广泛粘连以及瘘管和窦道形成u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具有相对特异性。

硫磺颗粒和脓液中含有菌丝体,可在特定培养基中培养,在37℃无氧条件下培养3周,可得到结果,并进行进行菌种鉴定。活检组织中查见放射状菌丝体即可确诊

肉眼可见,呈淡黄色,密度大于水,清洗后置于载玻片上压碎,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结构:中心为大团的革兰阳性菌丝体,单一的菌丝体呈特征性的V或Y型,菌丝体外包绕呈放射状排列的嗜伊红棒状体

影像学

两肺多发小斑片影,下肺野多见u肺泡实变影,可有多发小空洞u病变可发展为肉芽肿,形成多发结节影或肿块影。

累及胸膜、胸壁及纵隔时出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及胸壁、纵隔脓肿。

可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治疗

药物治疗:青霉素首选,用量及疗程依病情而定。

疗程少于3个月容易复发和导致局部并发症。

推荐剂量:静脉用氨苄西林每天50mg/Kg,4-6周后改为口服阿莫西林0.5gtid;或者青霉素G-万U/d,4-6周后改为青霉素2-4g/d口服,疗程6-12月。

当青霉素过敏,无效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时,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

盆腔或腹部放线菌病需移除宫内节育器。

内科治疗无效,有脓肿或窦道形成,血行播散的复杂性放线菌感染需要手术治疗。

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良好,但易误诊

死亡率从0%到28%不等

预后取决于感染部位,诊断时间,以及治疗开始的时间。死亡率最高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zz/8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