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在欧洲的发

编译:王轲校审:赵晓涛单位:医院检验科

内容提要

癌症驱动基因突变的发现带来以小分子抑制剂为主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发展,并引领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治疗方法的革新。如今,所有符合治疗标准的晚期NSCLC患者(以及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早期患者)需要快速、全面地生物标志物筛查,以选择靶向治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组合方案,而不是非选择性的化疗方案。为了避免重新进行活体检查,一线治疗前进行的生物标志物检查应包括二线治疗需要的标志物;PD-L1表达检测也应在开始治疗前进行。

癌症驱动基因的突变频率存在人群差异:EGFR基因突变在亚洲更常见,在欧洲则是KRAS基因突变。除了已批准的一线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兴的治疗方法正在接受临床试验研究。世界各国对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指导原则各不相同。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待检的靶点数量预计会增加,分子筛查策略也更加广泛。为了满足诊断需求,目前已普及了单驱动基因突变的快速筛查技术。以DNA和RNA为基础的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在一次检测中对一组基因进行分析;然而,周转时间(turnaroundtimes,TAT)仍然相对较长。因此,建议在实施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同时进行快速筛查技术。

在NSCLC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发展格局中,下一步挑战是探明靶向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机制。为此应在癌症发生进展时的再次活检中进行更加全面的基因检测,并可结合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tumourDNA,ctDNA)检测,为指导二线或三线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对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纵向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疾病过程中肿瘤的演变和异质性。我们总结了欧洲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最佳实践策略。

目前肺癌仍然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年,欧洲大约有38.8万例肺癌相关死亡,这一数字高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相关死亡数的总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4%,给全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根据精准医疗的原则,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正在迅速转变以生物标志物为驱动的靶向疗法和与之对应的分子诊断方法。“精准医疗”是指对于有某些分子或形态学表型特征的癌症亚型,针对性地对这类患者使用更有可能使其受益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表明NSCLC与多种癌症驱动基因的突变有关,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ROS(ROSproto-oncogene1,ROS1)、B-Raf原癌基因(B-Rafproto-oncogene,BRAF)和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neurotrophictyrosinereceptorkinase,NTRK)等,并与选择最优治疗方案相关。新的NSCLC生物标志物也不断出现,包括转染时发生重排(rearrangedduringtransfection,R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epatocytegrowthfactorreceptor,MET)外显子14(exon14,ex14)跳过突变和MET融合基因、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receptortyrosine-proteinkinaseerbB-2,ERBB2/HER2)、Kirsten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ratsar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js/7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