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1年12年,三位长期生存的非

肺癌是公认的“第一大癌种”,是每年导致患者死亡最多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当中占比最高的亚型。在化疗时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的1年生存率仅有约29%,是靶向药物的发展,让非小细胞肺癌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生存期提升。

目前,使用靶向治疗方案,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已经能够实现超过5年的生存或治愈。其中,EGFR抑制剂治疗EGFR突变的转移性肺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4.6%。不过,想要真正地实现实现长期生存(>10年),仍然是非常大的挑战。

这一次,基因药物汇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三份案例报道——这些案例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多线、多类型的复杂治疗的努力之下,患者的生存期都超过了十年,是长期荷瘤生存者!

案例一[1]:71岁日本男性,生存11年!

这位患者为71岁男性,于年8月确诊了Ⅳ期肺癌(T4N0M1a)。左下肺叶有一个3厘米直径的肿瘤病灶,左上叶有一个5毫米直径的结节,被认为是转移病灶。

年8月确诊后,患者开始接受卡铂+多西他赛方案化疗;4个周期后,主要病灶直径缩小到1厘米;但在治疗8个月后,患者的疾病发生了进展。

年8月,患者接受了相同化疗方案的“再挑战”,接受了6个周期的卡铂+多西他赛方案治疗;此后,每次患者发生疾病进展时,都给予4~6个周期的再挑战化疗。

至年的6年时间里,患者共完成了38个治疗周期。直至此时,再挑战化疗已经无法再达到相同的控制胸腔积液、减轻症状效果;且由于大量的胸腔积液,患者的原发病灶大小难以评估,医生选择采用CEA这项指标来评估疗效。

至年10月,在反复化疗之后,患者的CEA从4.6ng/ml增长至33.3ng/ml。此时,患者的EGFR突变状态仍是未知,但医生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盲试EGFR抑制剂。

由于EGFR突变在亚洲人当中的阳性率比较高,且EGFR抑制剂的疗效比较好、价格又相对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这种盲试EGFR抑制剂的做法在患者当中是存在的。

当然,如今各种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很快,水平完全超越了十年前,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最好还是完善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精准指导用药。

患者接受了厄洛替尼治疗,非常幸运的是,CEA水平下降了。8周后,患者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3级痤疮样皮疹,根据不良事件处理规范,停止给药6周。待缓解后,患者再次开始厄洛替尼治疗,并保持相同的停药周期,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js/9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