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岩肺积痰饮痞癖咳嗽咯血胸痛

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的癌肿,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其中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多见。由于肿瘤部位的不同,临床常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以中央型肺癌常见。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类属于中医学的“肺积”、“痰饮”、“痞癖”、“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如《素问·奇病论》说:“病胁下满气上逆,……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难经·论五脏积病》说:“肺之积曰息贲。……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热,发肺壅。”以上这些描述与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宋代一些方书载有治疗咳嗽见血,胸闷胸痛,面黄体瘦等肺癌常见证候的方药。金元·李东垣治疗肺积的息贲丸,所治之证颇似肺癌症状。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虚损》说:“劳嗽,声哑,声不能出或喘息气促者,此肺脏败也,必死。”这同晚期肺癌的临床表现相同,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所提到的“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则说明了肺中积块的产生与正虚邪侵,气机不通,痰血搏结有关,对于后世研究肺癌的发病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可以确立临床诊断:

(1)X线胸片见肺部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阴影,其边缘呈脑回状、分叶和细毛刺状,并在短期内(2-3个月)逐渐增大者,尤以经过短期积极药物治疗后可排除结核或其它炎性病变者;

(2)节段性肺炎在短期内(一般为2-3个月)发展为肺不张,或肺叶不张在短期内发展为全肺不张者,或在其相应部位的肺根部出现肿块,特别是生长性肿块者;

(3)上述肺部病灶伴远处转移,邻近器官受侵或压迫症状表现者,如:邻近骨破坏、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短期内发展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同侧喉返神经麻痹(排除结核和主动脉病变后)和颈部交感神经节(排除手术创伤后)、臂丛神经、膈神经侵犯症等。

肺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肺癌的金标准。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6)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二、情志调护

1、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移情调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志状态。

3、指导患者倾听五音中的商调音乐,抒发情感,缓解紧张焦虑的心态,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4、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简化太极拳锻炼。

5、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6、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给予情感支持。

7、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三、起居调护

1、经常做深呼吸,尽量把呼吸放慢。

2、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受凉,勿汗出当风,保持口腔卫生。

3、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4、保证充分的休息,咳血者绝对卧床。

5、积极治疗肺部慢性疾病,40岁以上应定期检查身体。

6、卧床病人,应帮助其翻身,以防褥疮发生。

四、饮食调护

1、戒烟酒,注意避免被动吸烟。

2、生菱角肉30克,加水适量,以文火煮至浓黑色汤,分2~3次饮服。

3、蘑菇、豆腐(或火腿)、油、盐各适量,蘑菇洗净,豆腐切成小块,加水共煮,熟后再放油、盐等调料。每次吃小半碗,日服2次。

4、肺脾气虚证:久嗽痰稀、胸闷气短、神疲乏力、腹胀纳呆、浮肿便溏、舌质淡苔薄、边有齿痕。宜进食补益肺气、脾气的食品,如糯米、山药、鹌鹑、乳鸽、牛肉、鱼肉、鸡肉、大麦、白扁豆、南瓜、蘑菇等。食疗方:糯米山药粥。

5、肺阴虚型证:咳嗽气短、干咳痰少、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声音嘶哑、舌赤少苔、或舌体瘦小、苔薄。宜进食滋阴润肺的食品,如蜂蜜、核桃、百合、银耳、秋梨、葡萄、萝卜、莲子、芝麻等。食疗方:核桃雪梨汤。

6、气滞血瘀证:咳嗽气短而不爽、气促胸闷、心胸刺痛或胀痛、痞块疼痛拒按、唇暗,舌紫暗或有瘀血斑、苔薄。宜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桃仁、大白菜、芹菜、白萝卜、生姜、大蒜等。食疗方:白萝卜丝汤。

7、痰热阻肺证:痰多嗽重、痰黄黏稠、气憋胸闷、发热、纳呆、舌质红、苔厚腻或黄。宜进食清肺化痰的食品,如生梨、白萝卜、荸荠等,咳血者可吃海带、荠菜、菠菜等。食疗方:炝拌荸荠海带丝。

8、气阴两虚证: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口干发热、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有时心悸、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有齿痕。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桂圆、瘦肉、蛋类、鱼肉,山药、海参等。食疗方:皮蛋瘦肉粥、桂圆山药羹。

五、强迫体位患者如何预防压疮

1、合理选择护理器具,如多功能护理床、翻身板、防压疮气垫/软垫等。

2、中医药特色预防措施的挖掘。

3、提高患者对皮肤护理的依从性。

六、耳穴调护

耳穴(上肺、下肺、心、大肠、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鼻咽、胸)。

七、简易健肺呼吸操

简易健肺呼吸体操主要是通过膈肌运动,达到调节肺功能的一种方法。其步骤如下:

①扩胸运动;

②立式动力腹式呼吸;

③坐式动力腹式呼吸;

④立式平静腹式呼吸;

⑤平静腹式呼吸;

⑥仰卧平静腹式呼吸;

⑦自由腹式呼吸;

⑧整理运动。

八、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复方斑蟊片、益肺清化膏/颗粒、金复康口服液、鹤蟾片、威麦宁胶囊、康莱特软胶囊、紫龙金片、消癌平片、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养正消积胶囊、加味犀黄丸等。

九、常用单验方

1、蛤蚧人参散:蛤蚧1对,人参50克,白酒或蜂蜜适量。蛤蚧用酒或蜜涂炙熟,与人参共研末,每次服4~6克,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2、核车汤:核桃树枝60克,草河车30个,女贞子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淡竹叶30克。制成煎剂。每日1剂,煎2次分服。

3、白花蛇舌草60克,半枝莲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生地、五味子、北沙参、王不留行、麦冬、蒲公英、石见穿、百部、徐长卿、地骨皮、南沙参、望江南、野菊花、怀山药、白花蛇舌草、煅牡蛎、夏枯草、海藻、海带、元参、花粉、丹参、川贝、炙山甲、炙鳖甲、蜀羊泉、丹皮、鱼腥草、紫地丁、象贝各适量。汤剂,内服。

十、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咳嗽/咳痰

(1)观察呼吸、咳嗽状况,有无咳痰,痰液的性质、颜色、量;遵医嘱雾化吸入后观察有无咳痰以及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及刺激性气味。

(3)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少说话;痰液粘稠难咯者,可变换体位。

(4)协助翻身拍背(咯血及胸腔积液者禁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5)保持口腔清洁,咳痰后以淡盐水或漱口液漱口。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7)进食健脾益气补肺止咳食物,如山药、白果等。持续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或薄荷叶泡水代茶饮,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2、咯血

(1)密切观察咯血的性质、颜色、量及伴随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皮肤弹性等,准确、及时记录。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指导患者不用力吸气、屏气、剧咳,喉间有痰轻轻咳出。

(4)少量咯血静卧休息;大量咯血绝对卧床,头低脚高位,头偏向健侧,尽量少语、少翻身。

(5)及时清除口腔积血,淡盐水擦拭口腔。

(6)消除恐惧、焦虑不安的情绪,禁恼怒、戒忧愁、宁心神。

(7)少量出血者可进食凉血养血、甘凉滋养之品,如黑木耳、茄子等;大量咯血者遵医嘱禁食。

3、发热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病室凉爽,光线明亮,空气保持湿润。

(3)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避免劳累。

(4)协助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内衣,切忌汗出当风。

(5)穴位按摩,可选择合谷、曲池或耳尖、大椎放血(营养状况差者慎用)。

(6)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猕猴桃、荸荠等,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阴虚内热者,多进食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莲藕、杏仁、银耳、梨等。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4、胸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遵医嘱予止痛剂后观察用药反应。

(2)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色调淡雅,避免噪音及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3)给予舒适体位,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胸痛严重者,宜患侧卧位。

(4)避免剧烈咳嗽,必要时用手按住胸部疼痛处,以减轻胸痛。

(5)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音乐等。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肺等穴位。

(7)遵医嘱使用理气活血通络中药外敷。

5、气促胸闷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3)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减少说话等活动,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

(4)与患者有效沟通,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焦虑等。

(5)教会患者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

(6)病情允许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适量活动,以增加肺活量。

(7)遵医嘱协助胸腔穿刺抽水或胸腔药物灌注,治疗后观察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营养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脾、肾等穴位。

6、便溏

(1)观察排便次数、量、性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等穴位。

(5)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6)进食健脾养胃及健脾利湿食物,如胡萝卜、薏苡仁、赤小豆、栗子等。严重便溏者适量饮淡盐水。

7、纳呆

(1)病室空气流通、新鲜。

(2)做好心理疏导,化解不良情绪。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交感等穴位。

(4)穴位按摩,可选择足三里、阳陵泉、内关、脾腧、胃腧等穴位。

(5)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菠萝等,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少食多餐。

8、便秘

(1)指导患者规律排便,适度增加运动量。

(2)餐后1~2小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缓泻剂。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大肠、胃、脾、交感、皮质下、便秘点等穴位。

(5)穴位按摩,可选择天枢、脾腧、肓腧、大肠腧等穴位,寒证可加灸。

(6)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洗。

(7)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菱藕、粗粮等,适当增加液体的摄入。

9、恶心呕吐

(1)保持病室整洁,光线色调柔和,无异味刺激。

(2)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3)保持口腔及床单位清洁,协助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4)体质虚弱或神志不清者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5)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山药、小米、百合等;少食多餐,每天4~6餐;避免进食易产气、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休息片刻后进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频繁呕吐时,宜进食水果和富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水分和钾离子。

(6)因呕吐不能进食或服药者,可在进食或服药前先滴姜汁数滴于舌面,稍等片刻再进食,以缓解呕吐。

(7)指导采用放松术,如聆听舒缓的音乐、做渐进式的肌肉放松等。

(8)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脾、胃、神门等穴位。

(9)穴位按摩,可选择合谷、内关等穴位。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中成药

注意事项

1、止咳糖浆:

①不要用水稀释;

②避免污染瓶口;

③存放在阴凉避光处。

2、益肺清化膏:

①饭后半小时口服;

②忌辛辣、油腻食物。

3、肺瘤平膏:饭后半小时温水冲服,腹泻、咳血者忌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康莱特注射液:

①对薏苡仁油、大豆磷脂、甘油过敏者慎用;

②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

③使用带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

2、复方苦参注射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超过40滴/分钟。

3、榄香烯注射液:

①稀释后宜在4小时内输注完成;

②建议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艾灸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阿是穴贴敷,保留时间6~8小时。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离子导入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泡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弘扬和继承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







































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yz/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