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延边地区首例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12月16日上午,在我院介入诊疗室内,心血管内科二疗区医疗团队成功为一名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实施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开创了延边地区心律失常诊疗领域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新纪元,将为更多患者送去福音。

这名老兵就是徐大爷,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名战士。解放战争时期,他随部队从东北一路南下到海南岛。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打了三个月的仗,后来又被派回到后方……去年,徐大爷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今年他又获得了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因是军人出身,徐大爷虽然年岁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不过5年前,徐大爷却被“心”病持续困扰,多次因心包积液、胸腔积医院。今年11月末,徐大爷因长时间胸闷、憋喘,在家人的陪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瓣狭窄及腹主动脉溃疡。12月1日,该院通过先进的微创介入手术—经股动脉主动脉瓣植入术+腹主动脉支架植入术,为他的生病的心脏换了一扇门。

经过多日的治疗、恢复,徐大爷终于康复出院回到了家中。没想到,就在徐大爷回家休养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无诱因气短症状,还伴有恶心、乏力。12月10日,徐大爷就诊于我院急诊医学科。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最低心率37次/分。我院立刻开通绿色通道,将徐大爷转至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的心跳约为60-次/分,当心跳过慢时,将会引发一系列症状,例如头晕、乏力、黑朦、心悸等,严重的心跳过慢甚至会引起猝死,而徐大爷最低心率已达到37次/分,情况十分危急,尽快植入起搏器是治疗徐大爷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但徐大爷年岁已高,还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采取传统方法植入起搏器,很容易发生囊袋破溃、电极感染脱位、血肿、伤口愈合难等风险。医院专家史冬梅教授的支持下,心血管内科二疗区主任李玉子教授与科室成员共同研究论证,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新技术--全球领先的无导线Micra起搏器为徐大爷进行治疗。

12月16日10时,徐大爷被推进介入诊疗室。在史冬梅教授、李玉子教授的带领下,手术团队成员许文虎、金雄杰通过穿刺患者右侧股静脉,将起搏器通过导管送至右心房,调节导管跨过三尖瓣,将无导线起搏器固定于右心室中位间隔处,并造影显示起搏器位置合适,且各项参数达标。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约40分钟,术中患者无疼痛等不适感,十分顺利。术后,经过心电监护12小时,起搏器程控检查各项参数工作良好,第二天患者即下床活动。

李玉子教授介绍,传统起搏器大约为火柴盒大小,埋藏在胸部的皮下,与放置在血管的电极连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则完全颠覆了传统起搏器的设计,该起搏器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体积相较于传统起搏器减小了93%,重量仅约2克,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预估寿命超过12年,可兼容全身1.5T/3.0T核磁共振扫描,为心脏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动能。Micra无导线起搏器无需植入心腔和血管内的导线,也无需制作囊袋,大大减少穿刺及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患者在植入后无伤疤、无切口,甚至感受不到起搏器的存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技术特别适用于高龄患者、传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高、解剖和血管存在问题及对生活质量有较高需求的患者。

延边地区首例、吉林省第二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迈入国内领先水平,开启了我院起搏器植入的“无导线微创时代”。接下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医疗团队将乘胜追击,紧跟国内心血管领域最前沿技术,开展快速心律失常三维射频消融术、房颤冷冻消融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希浦系统起搏器植入术、ICD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让延边地区更多心律失常的患者获益。

宣传部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qiangjiyea.com/xqyz/5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